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楼面反应谱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隔震结构楼面反应谱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 设备抗震的简化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楼面反应谱计算方法 | 第20-31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计算模型 | 第20-24页 |
2.2.1 运动方程的建立 | 第20-23页 |
2.2.2 Simulink模型 | 第23-24页 |
2.3 不考虑耦合的隔震结构-设备计算模型 | 第24-25页 |
2.4 楼面反应谱计算方法 | 第25-30页 |
2.4.1 隔震结构参数 | 第25-28页 |
2.4.2 设备参数 | 第28页 |
2.4.3 地震动参数 | 第28-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楼面反应谱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6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设备动力特性 | 第31-32页 |
3.2.1 设备质量 | 第31-32页 |
3.2.2 设备阻尼 | 第32页 |
3.3 隔震层参数 | 第32-33页 |
3.4 场地条件 | 第33-34页 |
3.5 设备所在楼层位置 | 第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楼面设计反应谱 | 第36-67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经典的设计反应谱标定方法 | 第36-39页 |
4.2.1 Newmark三参数标定法 | 第36-37页 |
4.2.2 双参数标定法 | 第37-38页 |
4.2.3 最小二乘法分段拟合标定方法 | 第38-39页 |
4.3 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楼面设计反应谱标定方法 | 第39-40页 |
4.4 隔震结构楼面设计反应谱的曲线拟合 | 第40-45页 |
4.4.1 γ_1的标定 | 第41-42页 |
4.4.2 T_a、γ_2和γ_3的标定 | 第42-43页 |
4.4.3 隔震结构楼面设计反应谱的参数标定步骤及实例验证 | 第43-45页 |
4.5 隔震结构楼面设计反应谱的参数拟合 | 第45-65页 |
4.5.1 正交试验方案 | 第45-46页 |
4.5.2 楼面反应谱拟合 | 第46-52页 |
4.5.3 各控制参数的计算公式拟合 | 第52-65页 |
4.6 隔震结构的楼面设计反应谱 | 第65-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基于隔震结构楼面设计反应谱的设备抗震计算方法 | 第67-75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基于隔震结构楼面设计反应谱的设备水平地震力计算方法 | 第67页 |
5.3 时程分析及其它规范求解设备水平地震力的计算方法 | 第67页 |
5.4 工程实例验证 | 第67-74页 |
5.4.1 工程实例1 | 第67-71页 |
5.4.2 工程实例2 | 第71-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83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