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1页 |
1.1 东方次睾吸虫和东方次睾吸虫病 | 第17-19页 |
1.1.1 东方次睾吸虫的分类 | 第17页 |
1.1.2 东方次睾吸虫的发育过程 | 第17页 |
1.1.3 东方次睾吸虫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 第17-18页 |
1.1.4 东方次睾吸虫的诊断和防控 | 第18-19页 |
1.2 转录组与转录组学 | 第19-23页 |
1.2.1 转录组学概述 | 第19-20页 |
1.2.2 转录组测序的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2.3 转录组学在寄生虫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 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 | 第23-26页 |
1.3.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第23页 |
1.3.2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3.3 蛋白质组学在寄生虫领域的应用 | 第24-26页 |
1.4 寄生虫排泄分泌抗原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4.1 排泄分泌抗原的概述 | 第26-27页 |
1.4.2 排泄分泌抗原在寄生虫领域的应用 | 第27-28页 |
1.5 寄生虫的免疫诊断抗原研究 | 第28-29页 |
1.5.1 寄生虫免疫诊断的意义 | 第28页 |
1.5.2 寄生虫免疫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东方次睾吸虫不同发育阶段转录组分析 | 第31-59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2.2.1 试验动物 | 第31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2.2.3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2.2.4 溶液的配制 | 第3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2-37页 |
2.3.1 三个发育阶段虫体的收集 | 第32-33页 |
2.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3页 |
2.3.3 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33页 |
2.3.4 文库构建及测序 | 第33-34页 |
2.3.5 测序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2.3.6 三个发育阶段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35-36页 |
2.3.7 qPCR验证 | 第36-37页 |
2.4 结果 | 第37-56页 |
2.4.1 三个发育阶段虫体的收集 | 第37页 |
2.4.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7-38页 |
2.4.3 总RNA质量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2.4.4 测序数据情况及质量评估 | 第39页 |
2.4.5 转录组组装情况 | 第39-40页 |
2.4.6 基因功能注释 | 第40-45页 |
2.4.7 三个发育阶段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45-55页 |
2.4.8 qPCR验证结果 | 第55-56页 |
2.5 讨论 | 第56-58页 |
2.6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东方次睾吸不同发育阶段虫蛋白质组分析 | 第59-81页 |
3.1 引言 | 第59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3.2.1 虫体及试验动物 | 第59页 |
3.2.2 主要试验仪器 | 第59页 |
3.2.3 主要试剂 | 第5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9-64页 |
3.3.1 蛋白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59-60页 |
3.3.2 Label-free蛋白组学定量分析 | 第60-62页 |
3.3.3 差异表达蛋白定量分析 | 第62-63页 |
3.3.4 蛋白水平验证分析 | 第63-64页 |
3.3.5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关联分析 | 第64页 |
3.4 结果 | 第64-78页 |
3.4.1 蛋白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64-65页 |
3.4.2 蛋白质质谱鉴定 | 第65-66页 |
3.4.3 三个发育阶段差异蛋白分析 | 第66-74页 |
3.4.4 蛋白水平验证结果 | 第74-75页 |
3.4.5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关联分析 | 第75-78页 |
3.5 讨论 | 第78-79页 |
3.6 小结 | 第79-81页 |
第四章 东方次睾吸虫病诊断抗原的筛选及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81-110页 |
4.1 引言 | 第81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81-82页 |
4.2.1 虫体样本 | 第81页 |
4.2.2 实验血清 | 第81页 |
4.2.3 主要仪器 | 第81-82页 |
4.2.4 主要试剂及配方 | 第82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82-90页 |
4.3.1 东方次睾吸虫ESPs的收集 | 第82-83页 |
4.3.2 东方次睾吸虫ESPs的质谱分析 | 第83页 |
4.3.3 免疫相关基因的筛选 | 第83页 |
4.3.4 目的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鉴定 | 第83-86页 |
4.3.5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第86-87页 |
4.3.6 蛋白反应原性分析 | 第87-88页 |
4.3.7 间接ELISA棋盘滴定法筛选最适诊断抗原 | 第88页 |
4.3.8 ELISA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88-89页 |
4.3.9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89页 |
4.3.10 间接ELISA方法的效果评价 | 第89-90页 |
4.3.11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90页 |
4.4 结果 | 第90-107页 |
4.4.1 东方次睾吸虫ESPs的检测 | 第90页 |
4.4.2 东方次睾吸虫ESPs的质谱分析 | 第90-91页 |
4.4.3 免疫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 | 第91-96页 |
4.4.4 目的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鉴定 | 第96-98页 |
4.4.5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第98-99页 |
4.4.6 重组蛋白Western-blot检测 | 第99-100页 |
4.4.7 诊断抗原的筛选 | 第100页 |
4.4.8 ELISA反应条件优化结果 | 第100-103页 |
4.4.9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103-104页 |
4.4.10 间接ELISA方法的效果评价 | 第104-106页 |
4.4.11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106-107页 |
4.5 讨论 | 第107-109页 |
4.6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3页 |
附录 | 第123-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个人简介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