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智能投顾平台发展现状 | 第20-31页 |
2.1 起步较晚,平台上线时间短 | 第20-22页 |
2.2 总体发展态势迅猛,市场潜力巨大 | 第22-25页 |
2.3 客群分布趋于年轻化,用户实际参与度偏低 | 第25-26页 |
2.4 多种平台模式并存,投资标的以公募基金为主 | 第26-28页 |
2.5 最优化投资组合构建能力有待提高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我国智能投顾平台发展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1-39页 |
3.1 我国智能投顾平台发展问题分析 | 第31-34页 |
3.1.1 可选投资标的范围较窄 | 第31-32页 |
3.1.2 智能化程度较低 | 第32-33页 |
3.1.3 短期内盈利能力不稳定 | 第33页 |
3.1.4 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足 | 第33页 |
3.1.5 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薄弱 | 第33-34页 |
3.2 我国智能投顾平台发展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4-39页 |
3.2.1 我国ETF市场发展相对迟缓 | 第34-36页 |
3.2.2 金融数据的质量及开放程度欠佳 | 第36页 |
3.2.3 决策模型及技术算法不成熟 | 第36-37页 |
3.2.4 平台服务领域单一,对投资者教育相对落后 | 第37页 |
3.2.5 受股市波动影响,投资者被动投资信心不足 | 第37-38页 |
3.2.6 监管机制及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美国典型智能投顾平台发展经验及启示 | 第39-49页 |
4.1 完全自动化平台发展经验 | 第39-41页 |
4.1.1 投资品类丰富,能够有效进行风险分散 | 第39-40页 |
4.1.2 注重税收优化策略 | 第40-41页 |
4.1.3 采取低费率,低门槛的策略,定位中低净值客户群体 | 第41页 |
4.2 混合型平台发展经验 | 第41-42页 |
4.2.1 由纯机器投顾平台转变为混合型平台 | 第41-42页 |
4.2.2 侧重目标导向型的投资理念 | 第42页 |
4.3 传统金融机构平台发展经验 | 第42-44页 |
4.3.1 零平台费用,具有成本优势 | 第43页 |
4.3.2 配置现金,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 第43-44页 |
4.4 顾问协助型平台发展经验 | 第44页 |
4.4.1 实施差异化的经营战略 | 第44页 |
4.4.2 分析工具齐全,分析能力优势明显 | 第44页 |
4.5 美国智能投顾平台发展启示 | 第44-49页 |
4.5.1 标的资产以ETF为主,收费模式分层化 | 第44-47页 |
4.5.2 一手数据比较充分,用户画像刻画精准 | 第47页 |
4.5.3 服务领域多元化,增强用户黏性 | 第47页 |
4.5.4 重视投资者长期投资理念的有效引导 | 第47页 |
4.5.5 转型升级步伐较快,注重独立平台与传统机构的合作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我国智能投顾平台优化发展建议 | 第49-52页 |
5.1 丰富投资标的种类,配置最优投资组合 | 第49页 |
5.2 采用人机结合模式,提升用户画像精确度 | 第49页 |
5.3 树立差异化经营战略,优化决策模型及技术算法 | 第49-50页 |
5.4 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保护,提供多元化服务 | 第50-51页 |
5.5 推动智能投顾平台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 | 第51页 |
5.6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法律监管体系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