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梭菌实验室检测、分子流行病学及毒力差异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部分 艰难梭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 | 第12-2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18页 |
1. 材料 | 第12-14页 |
2. 方法 | 第14-18页 |
结果 | 第18-25页 |
1. 艰难梭菌培养方法研究 | 第18-20页 |
2. 艰难梭菌抗原的酶免疫学检测 | 第20-23页 |
3. 艰难梭菌毒素基因的分子检测 | 第23-24页 |
4. 综合比较各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艰难梭菌分子流行病学、药物敏感性研究 | 第27-8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7-35页 |
1. 材料 | 第27-28页 |
2. 方法 | 第28-35页 |
结果 | 第35-80页 |
1. 临床基本信息 | 第35-37页 |
2. 艰难梭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 第37-47页 |
3. 基于质谱技术的新型分型方法的建立 | 第47-53页 |
4. 中国北方高毒力菌株的报道 | 第53-57页 |
5. 抗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 第57-69页 |
6. 喹诺酮类和利福平耐药机制研究 | 第69-80页 |
讨论 | 第80-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三部分 北京市主要流行艰难梭菌毒力差异研究 | 第85-12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5-95页 |
1. 材料 | 第85-86页 |
2. 方法 | 第86-95页 |
结果 | 第95-119页 |
1. 毒素蛋白表达量差异研究 | 第95-98页 |
2. 细胞毒性差异研究 | 第98-102页 |
3. 毒素基因表达量差异研究 | 第102-110页 |
4. 菌株毒力动物模型研究 | 第110-119页 |
讨论 | 第119-122页 |
小结 | 第122-123页 |
全文结论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3页 |
论文综述 | 第133-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1页 |
附录1: 英文词汇缩写表 | 第141-142页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奖励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