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大学学院运行机制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2 大学学院运行机制的相关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 第15-29页 |
| ·大学学院运行机制相关概念辨析 | 第15-20页 |
| ·大学 | 第15-16页 |
| ·大学组织特性 | 第16-18页 |
| ·学院 | 第18页 |
| ·学院制 | 第18-19页 |
| ·运行机制 | 第19-20页 |
| ·大学学院运行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新制度经济学 | 第20-29页 |
| ·产权理论 | 第20-23页 |
|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3-25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5-27页 |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7-29页 |
| 3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大学学院运行机制分析 | 第29-44页 |
| ·大学学院制的发展历程 | 第29-31页 |
| ·国外大学学院制的缘起与发展 | 第29-30页 |
| ·我国大学学院制的发展 | 第30-31页 |
| ·大学学院制要素关联:运行机制 | 第31-33页 |
| ·学院运行机制的主要价值目标:专业发展、专业服务 | 第32页 |
| ·学院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 | 第32-33页 |
| ·学院实现大学价值目标核心要素的前提 | 第33-38页 |
| ·学院应成为管理的重心 | 第34页 |
| ·学院应具有设置的实体性 | 第34-36页 |
| ·学院应具有管理的自主性 | 第36-37页 |
| ·学院应具有运行的主体性 | 第37-38页 |
|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学院良性运行机制分析 | 第38-44页 |
| ·运行基础:学院组织契约关系 | 第38-39页 |
| ·外部条件:政府、市场、大学与学院制度关系 | 第39-40页 |
| ·自身契约独立性:学院产权界定 | 第40-41页 |
| ·制度安排:学院良性运行机制生成的保障 | 第41-44页 |
| 4 我国大学学院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析因 | 第44-49页 |
| ·我国大学学院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4-47页 |
| ·学院体制与委托—代理制度不健全,直接影响学院良性运行机制的生成 | 第44-45页 |
| ·学院内部行政化机制凸显,增加了学院组织的社会成本 | 第45-46页 |
| ·政府、市场、大学校部与学院互动机制缺失,降低了组织交易效率 | 第46-47页 |
| ·我国大学学院良性运行机制缺失析因 | 第47-49页 |
| 5 我国大学学院运行机制中存在问题的建设性对策 | 第49-58页 |
| ·明确政府、大学与学院的委托—代理关系,创设学院良性运行机制的制度环境 | 第49-51页 |
| ·转变观念,避免政府权威失灵 | 第49-50页 |
| ·加强法规与政策调控的制度建设 | 第50页 |
| ·深化学院体制与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性变革 | 第50-51页 |
| ·充分发挥市场制度效能,促进大学、学院与市场的有机接轨 | 第51-53页 |
| ·有效运用市场运行机制,促进大学学院之间公平竞争 | 第51-52页 |
| ·强化社会认证、中介评估与大学学院公众排名制度 | 第52-53页 |
| ·凸显学院自治,构建大学学院内部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 第53-58页 |
| ·公平竞争机制 | 第53-54页 |
| ·经济绩效激励机制 | 第54-56页 |
| ·契约化约束机制 | 第56页 |
| ·监督评估机制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65页 |
| 附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