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一、高速发展的MOOC暴露出的问题 | 第11-13页 |
二、MOOC学习结果测评方面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三、国内MOOC同伴互评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页 |
三、创新点 | 第17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17-20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17-18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一、同伴互评 | 第20页 |
二、互评效果 | 第20-21页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二、合作学习理论 | 第22页 |
三、赋权性评估理论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3-36页 |
第一节 同伴互评研究现状 | 第23-28页 |
一、国内同伴互评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二、国外同伴互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第二节 MOOC同伴互评的研究现状 | 第28-31页 |
一、国内MOOC同伴互评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二、国外MOOC同伴互评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三、MOOC同伴互评研究现状总结 | 第31页 |
第三节 同伴互评的互评效果的研究现状 | 第31-36页 |
一、同伴互评的互评效果的描述 | 第31-32页 |
二、同伴互评的信度与效度的统计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三、同伴互评的互评效果实证研究 | 第33-34页 |
四、同伴互评的互评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五、已有研究的局限性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教学设计》MOOC同伴互评方案设计与实施 | 第36-52页 |
第一节 课程与选课学生简介 | 第36-37页 |
一、课程简介 | 第36页 |
二、选课学生简介 | 第36-37页 |
第二节 作业的设计 | 第37-38页 |
第三节 评分标准的设计 | 第38-42页 |
第四节 互评流程设计 | 第42-43页 |
第五节 互评培训设计与实施 | 第43-48页 |
一、互评培训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设计 | 第43-45页 |
二、互评培训的教学策略设计 | 第45-46页 |
三、互评培训的教学评价设计 | 第46-47页 |
四、互评培训的实施 | 第47-48页 |
第六节 同伴互评实施概况 | 第48-52页 |
一、作业发布 | 第49-50页 |
二、学生作业提交 | 第50-51页 |
三、学生同伴互评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教学设计》MOOC同伴互评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52-68页 |
第一节 学生互评分数与教师评分的统计描述 | 第52-55页 |
一、评分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第52-53页 |
二、评分数据在各分数段的分布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同伴互评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55-58页 |
一、同伴互评的信度 | 第56-57页 |
二、同伴互评的效度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学生互评分数与教师评分的分数差异分析 | 第58-68页 |
一、平均分的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58-59页 |
二、学生互评分数与教师评分的分数差距分析 | 第59-61页 |
三、作业的教师评分与师生评分差距的关系 | 第61-63页 |
四、从评分标准的角度探究分数差距产生的原因 | 第63-68页 |
第五章 《教学设计》MOOC同伴互评的互评体验与影响分析 | 第68-83页 |
第一节 互评体验的问卷调查 | 第68-73页 |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68-70页 |
二、问卷数据资料分析 | 第70-73页 |
第二节 同伴互评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 第73-77页 |
一、加深了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 第74-75页 |
二、促进了理论知识的运用 | 第75-76页 |
三、锻炼了评价能力 | 第76页 |
四、学习借鉴他人作业的优点 | 第76-77页 |
第三节 学生对同伴互评的看法与建议 | 第77-83页 |
一、对评分标准的看法与建议 | 第77-80页 |
二、对互评培训的看法与建议 | 第80-83页 |
第六章 《教学设计》MOOC同伴互评方案的改进 | 第83-88页 |
第一节 对评分标准的改进 | 第83-86页 |
一、划分分数等级 | 第83页 |
二、修改“评价设计”的标准描述 | 第83-84页 |
三、将抄袭的处理规则写进评分标准 | 第84页 |
四、补充《学科课程标准》等相关资料 | 第84-86页 |
第二节 对互评培训的改进 | 第86-88页 |
一、对互评培训教学内容的修改 | 第86-87页 |
二、对互评培训教学策略的改进 | 第87-88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建议 | 第88-93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88-90页 |
一、关于MOOC同伴互评效果的研究结论 | 第88-89页 |
二、关于学生同伴互评体验的研究结论 | 第89-90页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第90-91页 |
一、研究对象代表性不够强 | 第90页 |
二、同伴互评培训设计没有对学生培训需求进行调查 | 第90-91页 |
第三节 研究建议 | 第91-93页 |
一、对MOOC同伴互评的建议 | 第91页 |
二、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附录 | 第96-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