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导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犯罪嫌疑人知悉权概说 | 第13-18页 |
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缘起 | 第13页 |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一、对犯罪嫌疑人的界定 | 第13页 |
二、对知悉权的界定 | 第13-14页 |
三、对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之概念定位 | 第14页 |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内容 | 第14-15页 |
第四节 赋予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价值分析 | 第15-18页 |
一、是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障 | 第15页 |
二、是现代民主的根本要求 | 第15-16页 |
三、是程序正当的必然要求 | 第16页 |
四、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国际上对有关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制度介评 | 第18-28页 |
第一节 国际司法准则对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规定 | 第18页 |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域外考察 | 第18-28页 |
一、英美法系之规定 | 第19-23页 |
(一) 美国对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法律规定 | 第19-20页 |
(二) 英国对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立法规定 | 第20-23页 |
(三) 加拿大(魁北克除外)对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立法规定 | 第23页 |
二、大陆法系之规定 | 第23-26页 |
(一) 德国对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立法规定 | 第23-24页 |
(二) 法国对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立法规定 | 第24-25页 |
(三) 日本对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立法规定 | 第25-26页 |
三、启示与借鉴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现状分析 | 第28-37页 |
第一节 我国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立法现状 | 第28-30页 |
一、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 第28-29页 |
二、立法上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我国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司法现状 | 第30-31页 |
一、我国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司法实践及不足之处 | 第30页 |
二、司法实践中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我国犯罪嫌疑人知悉权与国际上相关立法比较 | 第31-34页 |
一、告知制度比较 | 第31-32页 |
(一) 告知的主体 | 第31-32页 |
(二) 告知的内容 | 第32页 |
(三) 告知的法律后果 | 第32页 |
二、参加司法审查程序比较 | 第32-33页 |
三、律师阅卷制度比较 | 第33-34页 |
第四节 我国设置犯罪嫌疑人知悉权制度面临的挑战 | 第34-37页 |
一、犯罪嫌疑人对被指控的犯罪性质、理由知悉较少 | 第34页 |
二、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告知义务没有到位 | 第34-35页 |
三、程序性制裁缺失难以保障犯罪嫌疑人知悉权 | 第35页 |
四、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构建我国犯罪嫌疑人知悉权制度 | 第37-47页 |
第一节 我国设置犯罪嫌疑人知悉权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一、加强犯罪嫌疑人诉讼主体地位 | 第37页 |
二、强化犯罪嫌疑人防御权 | 第37页 |
三、增强侦查透明度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设置我国犯罪嫌疑人知悉权制度 | 第38-47页 |
一、侦控机关告知义务的设置 | 第38-43页 |
(一) 告知的内容 | 第38-42页 |
1. 被采取强制措施时的告知 | 第38-41页 |
2. 被侦查机关讯问时的告知 | 第41页 |
3. 获得律师帮助时的告知 | 第41-42页 |
(二) 告知的方式 | 第42-43页 |
(三) 告知的限制 | 第43页 |
二、犯罪嫌疑人对控方证据材料知悉程序的设置 | 第43-44页 |
(一) 律师阅卷 | 第43-44页 |
(二) 证据开示 | 第44页 |
三、对犯罪嫌疑人知悉权保障机制的设置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