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文献评价 | 第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农村公路 | 第19页 |
2.1.2 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 | 第19页 |
2.1.3 乡村振兴战略 | 第19-20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0-22页 |
2.2.1 纵向一体化理论 | 第20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公共财政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河源市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现状 | 第22-41页 |
3.1 河源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22-25页 |
3.1.1 地理区位 | 第22页 |
3.1.2 农村经济 | 第22-24页 |
3.1.3 农村社会 | 第24-25页 |
3.2 河源市农村公路建管养运状况 | 第25-32页 |
3.2.1 建设状况 | 第26-29页 |
3.2.2 管理状况 | 第29页 |
3.2.3 养护状况 | 第29-31页 |
3.2.4 运营状况 | 第31-32页 |
3.3 当前存在的发展障碍及问题 | 第32-35页 |
3.3.1 管理联动意识不够明确 | 第32-33页 |
3.3.2 规划尚未统一 | 第33-34页 |
3.3.3 各部门行动不尽协调 | 第34页 |
3.3.4 环节缺乏衔接 | 第34-35页 |
3.3.5 养运成效有待加强 | 第35页 |
3.4 发展问题成因分析 | 第35-41页 |
3.4.1 当前体制机制较为滞后 | 第35-36页 |
3.4.2 项目前期资金规划不足 | 第36-37页 |
3.4.3 运维技术支撑乏力 | 第37-38页 |
3.4.4 考评指标失当 | 第38-39页 |
3.4.5 产业外围社会环境欠佳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实践及经验借鉴 | 第41-46页 |
4.1 国外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及经验 | 第41-42页 |
4.1.1 瑞典公司化养护模式 | 第41页 |
4.1.2 英国三级管理体制养护模式 | 第41-42页 |
4.2 国内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及经验 | 第42-44页 |
4.2.1 四川华蓥市: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 | 第42-43页 |
4.2.2 贵州纳雍县:“建养一体化”破解“一年修、二年丢” | 第43-44页 |
4.3 对河源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河源市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对策建议 | 第46-57页 |
5.1 制定全市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规划 | 第46-48页 |
5.1.1 确立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理念 | 第46-47页 |
5.1.2 完善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 | 第47页 |
5.1.3 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市域县乡村公路路网密度 | 第47-48页 |
5.2 健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长效机制 | 第48-50页 |
5.2.1 树立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的农村公路发展理念 | 第48页 |
5.2.2 建立以政府牵头为基础的组织机制 | 第48-49页 |
5.2.3 围绕财政,优化筹资机制 | 第49页 |
5.2.4 建立“政府监督、行业负责、专群结合”的管理机制 | 第49页 |
5.2.5 明确以分级负责为基础的养护机制 | 第49-50页 |
5.2.6 客运机制优先实行统筹规划 | 第50页 |
5.3 补齐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的技术短板 | 第50-52页 |
5.3.1 树立标准建路、科技兴路与人才管路的理念 | 第50-51页 |
5.3.2 按标准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 | 第51页 |
5.3.3 夯实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各环节的科技支柱 | 第51页 |
5.3.4 培养和引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所需人才 | 第51-52页 |
5.4 推行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项目绩效评价 | 第52-54页 |
5.4.1 确立农村生态公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 第52页 |
5.4.2 建立符合农村生态公路要求的评估指标体系 | 第52-53页 |
5.4.3 建立畅通、快捷的信息管理和反馈机制 | 第53-54页 |
5.4.4 实行严格的评估效果奖惩制度 | 第54页 |
5.5 明确河源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能 | 第54-57页 |
5.5.1 市县乡各级政府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 | 第55页 |
5.5.2 市县乡发改部门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 | 第55页 |
5.5.3 市县乡土地部门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 | 第55页 |
5.5.4 市县乡财政部门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 | 第55-56页 |
5.5.5 市县乡交通部门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 | 第56页 |
5.5.6 市县乡交警部门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前景展望 | 第57-5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页 |
6.2 创新与不足 | 第57-58页 |
6.3 进一步工作方向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附件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