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细水雾作用于平面冲击波的理论推导 | 第25-45页 |
2.1 考虑细水雾的平面冲击波基本关系式推导 | 第25-27页 |
2.2 激波管中的气体方程 | 第27-32页 |
2.2.1 激波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28-29页 |
2.2.2 波后细水雾液滴速度及冲击波单位时间扫过的细水雾的质量的确定 | 第29-30页 |
2.2.3 激波管中流动参量的相关公式 | 第30-32页 |
2.3 考虑细水雾影响的激波管流动参量的计算与验证 | 第32-35页 |
2.3.1 波前参量的确定 | 第32-33页 |
2.3.2 波后参量的确定 | 第33-34页 |
2.3.3 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的对比 | 第34-35页 |
2.4 考虑细水雾影响的激波管流动参量的分析 | 第35-40页 |
2.4.1 细水雾质量浓度μ_0的影响 | 第35-37页 |
2.4.2 波后液滴比内能e_3的影响 | 第37-40页 |
2.5 细水雾作用于冲击波时的吸能方式的讨论 | 第40-43页 |
2.5.1 液滴加速产生的动能吸收 | 第40页 |
2.5.2 液滴破碎产生的破碎能吸收 | 第40-41页 |
2.5.3 液滴温度(比内能)增加产生的显热吸能 | 第41-42页 |
2.5.4 液滴汽化产生的汽化潜热吸能 | 第42-43页 |
2.5.5 小结 | 第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3章 细水雾作用于冲击波的数值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45-59页 |
3.1 引言 | 第45-46页 |
3.2 数值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6-58页 |
3.2.1 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 | 第46-47页 |
3.2.2 数学模型 | 第47-52页 |
3.2.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52-53页 |
3.2.4 网格收敛性验证 | 第53-55页 |
3.2.5 数值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第55-5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细水雾作用于冲击波的数值仿真研究 | 第59-75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细水雾液滴直径的影响 | 第60-65页 |
4.3 细水雾质量浓度的影响 | 第65-70页 |
4.4 细水雾初速度的影响 | 第70-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5.2 本文创新点 | 第76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工作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