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一) 校本课程响应时代发展需求 | 第11页 |
(二) 校本课程成为课改选择 | 第11-12页 |
(三) 传染病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 第12页 |
(四) 学生群体是传染病高发人群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 第13-16页 |
(一) 研究过程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高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一、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一) 国外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 | 第16-17页 |
(二) 国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 | 第17页 |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 | 第17-22页 |
(一) 目标模式 | 第18页 |
(二) 动态模式 | 第18-19页 |
(三) 过程模式 | 第19页 |
(四) 环境模式 | 第19-22页 |
第三章 高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 | 第22-32页 |
一、环境分析 | 第22-26页 |
(一) 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 第22-23页 |
(二) 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 第23-26页 |
二、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 第26-32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二) 问卷编制 | 第26-27页 |
(三) 结果分析 | 第27-32页 |
第四章 高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设计 | 第32-45页 |
一、高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目标的设计 | 第32-35页 |
(一) 课程目标的来源 | 第32-34页 |
(二) 高中“传染病与防控”课程目标 | 第34-35页 |
二、高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内容的设计 | 第35-45页 |
(一) 课程内容的来源 | 第35页 |
(二) 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 第35-36页 |
(三) 高中“传染病与防控”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 第36-45页 |
第五章 高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实施 | 第45-54页 |
一、高中“传染病与防控”课程实施方案 | 第45页 |
(一) 实施对象 | 第45页 |
(二) 实施时间 | 第45页 |
二、高中“传染病与防控”课程实施原则 | 第45-46页 |
(一) 关注学生 | 第45页 |
(二) 立足实践 | 第45页 |
(三) 回归生活 | 第45-46页 |
三、高中“传染病与防控”课程实施方法 | 第46-47页 |
(一) 研究法 | 第46-47页 |
(二) 参观法 | 第47页 |
四、高中“传染病与防控”课程实施案例 | 第47-54页 |
第六章 高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评价 | 第54-62页 |
一、高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评价目的 | 第54页 |
二、高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 第54-57页 |
(一) 学生学业评价 | 第54-56页 |
(二) 课程自身评价 | 第56-57页 |
三、高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评价结果 | 第57-62页 |
(一) 学生学业评价结果 | 第57-60页 |
(二) 课程自身评价结果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一) 高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 第62页 |
(二) 高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 第62-63页 |
(三) 高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 第63页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80页 |
附录1 :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 第67-69页 |
附录2 :“艾滋病——青春无艾、快乐成长”讲义 | 第69-73页 |
附录3 :高中“传染病与防控”调查问卷(前测) | 第73-75页 |
附录4 :高中“传染病与防控”调查问卷(后测) | 第75-78页 |
附录5 :课程实施前评价量表 | 第78-79页 |
附录6 :课堂观察量表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