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自噬、miRNAs和病毒的互作 | 第13-41页 |
1 自噬的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1 自噬的发现与概念 | 第13页 |
1.2 自噬的分类 | 第13-15页 |
1.3 自噬形成机制 | 第15-16页 |
1.4 自噬的调控机制 | 第16-21页 |
2 细胞自噬与病毒感染的关系 | 第21-32页 |
2.1 病毒对自噬的调控 | 第22-27页 |
2.2 自噬和自噬蛋白的抗病毒机制 | 第27-30页 |
2.3 病毒逃逸自噬介导的抗病毒机制 | 第30-32页 |
3 miRNAs调控自噬影响病毒生命周期 | 第32-33页 |
3.1 miRNAs调控自噬抑制病毒增殖 | 第32页 |
3.2 miRNAs调控自噬促进病毒增殖 | 第32-33页 |
4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1页 |
第二章 2010-2015年江苏省及周边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 第41-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8页 |
1.1 主要试剂和生物材料 | 第42-43页 |
1.2 样品采集和处理 | 第43页 |
1.3 病毒DNA的提取和PCV2的检测 | 第43-44页 |
1.4 PCV2全基因组的扩增、测序和分析 | 第44-46页 |
1.5 PCV2 2010AHCY毒株的分离和鉴定 | 第46-48页 |
2 结果 | 第48-59页 |
2.1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48页 |
2.2 临床样品检测数据统计 | 第48-49页 |
2.3 全基因组的扩增 | 第49页 |
2.4 基于全长的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49-50页 |
2.5 基于ORF2的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50-55页 |
2.6 Cap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55-57页 |
2.7 2010AHCY分离株的鉴定 | 第57-59页 |
3 讨论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第三章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3D4/21细胞自噬过程中miRNAs差异表达谱及靶基因调控网络的研究 | 第67-10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82页 |
1.1 主要试剂和生物材料 | 第69-70页 |
1.2 PCV2感染3D4/21细胞自噬模型的建立 | 第70-72页 |
1.3 测序样品的制备和鉴定 | 第72-73页 |
1.4 测序结果的分析和验证 | 第73-76页 |
1.5 miRNAs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 第76页 |
1.6 miR-30a-5p对病毒的调控作用 | 第76-77页 |
1.7 miR-30a-5p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 | 第77-78页 |
1.8 miR-30a-5p靶基因的预测和鉴定 | 第78-81页 |
1.9 miR-30a-5p对细胞周期的调控 | 第81-82页 |
1.10 数据分析 | 第82页 |
2 结果 | 第82-97页 |
2.1 PCV2感染诱导自噬促进病毒感染 | 第82-84页 |
2.2 GFP-LC3转染细胞检测自噬体形成 | 第84页 |
2.3 间接免疫荧光观察LC3与Cap蛋白的共定位 | 第84-86页 |
2.4 测序结果的获得和验证 | 第86-88页 |
2.5 miRNAs功能验证 | 第88页 |
2.6 miR-30a-5p调节自噬促进病毒复制 | 第88-90页 |
2.7 miR-30a-5p参与调节宿主免疫 | 第90-91页 |
2.8 miR-30a-5p靶基因的预测 | 第91-93页 |
2.9 靶基因的验证 | 第93-96页 |
2.10 miR-30a-5p参与调节细胞周期 | 第96-97页 |
3 讨论 | 第97-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9页 |
全文总结 | 第109-111页 |
全文创新点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