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猪链球菌2型致脑膜炎机制研究进展 | 第14-26页 |
1 猪链球菌简介 | 第14页 |
2 血脑屏障的组成 | 第14-15页 |
3 细菌性脑膜炎常见的致病步骤和机制 | 第15-16页 |
4 猪链球菌侵入和传播 | 第16-17页 |
5 猪链球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 第17-18页 |
6 大脑中的免疫应激和炎症反应 | 第18页 |
7 总结 | 第18-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6页 |
第二章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对革兰氏阳性菌生理功能的影响 | 第26-44页 |
1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简介 | 第26-27页 |
2 eSTK的蛋白结构 | 第27-28页 |
3 eSTK在革兰氏阳性菌中的生理功能 | 第28-31页 |
3.1 发育繁殖 | 第28页 |
3.2 次生代谢 | 第28页 |
3.3 中间代谢 | 第28-29页 |
3.4 必要性 | 第29页 |
3.5 毒力 | 第29页 |
3.6 细胞周期 | 第29-30页 |
3.7 其他功能 | 第30-31页 |
4 猪链球菌2型的STK/STP系统 | 第31页 |
5 展望 | 第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4页 |
第三章 构建猪链球菌2型转座突变株文库的一种新型自杀穿梭质粒 | 第44-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50页 |
1.1 菌种与质粒 | 第45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5-46页 |
1.4 pMar4s质粒构建及鉴定 | 第46页 |
1.5 猪链球菌ZY05719突变株文库的构建 | 第46-47页 |
1.6 突变株中转座子插入位点随机性及拷贝数检测 | 第47-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2.1 Himar1的启动子σ~A | 第51-53页 |
2.2 pMar4s的构建 | 第53-54页 |
2.3 猪链球菌2型转座子突变株文库的构建以及转座子片段的鉴定 | 第54-55页 |
2.4 探针纯化和探针标记效率检测 | 第55页 |
2.5 突变株基因组的提取及酶切 | 第55-57页 |
3 讨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第四章 猪链球菌2型ZY05719穿越血脑屏障相关基因的筛选及鉴定 | 第64-9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8页 |
1.1 菌种和细胞 | 第65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65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5-66页 |
1.4 细菌和细胞培养 | 第66页 |
1.5 猪链球菌ZY05719侵袭能力减弱突变株的筛选 | 第66页 |
1.6 猪链球菌ZY05719侵袭能力减弱相关基因的鉴定 | 第66-67页 |
1.7 穿越体外BBB模型试验 | 第67-68页 |
2 结果 | 第68-73页 |
2.1 猪链球菌2型侵袭能力减弱突变株的筛选 | 第68-70页 |
2.2 基因鉴定 | 第70页 |
2.3 利用体外BBB模型评价突变株穿越BBB的能力 | 第70-73页 |
3 讨论 | 第73-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0页 |
第五章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影响猪链球菌2型穿越血脑屏障 | 第90-12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2-99页 |
1.1 菌种与质粒 | 第92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92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92页 |
1.4 细菌培养和细胞培养 | 第92页 |
1.5 缺失载体和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92-94页 |
1.6 基因缺失株和互补株的构建 | 第94-95页 |
1.7 菌株形态学 | 第95页 |
1.8 菌株生长特性比较 | 第95页 |
1.9 细胞侵袭试验 | 第95页 |
1.10 细胞粘附试验 | 第95页 |
1.11 细胞吞噬试验 | 第95-96页 |
1.12 穿越体外BBB模型试验 | 第96页 |
1.13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变化 | 第96页 |
1.14 免疫印迹 | 第96-97页 |
1.15 免疫荧光 | 第97-98页 |
1.16 MTT细胞活性试验 | 第98页 |
1.17 动物感染试验 | 第98-99页 |
2 结果 | 第99-111页 |
2.1 stk缺失质粒及互补质粒的鉴定 | 第99页 |
2.2 缺失株筛选和鉴定 | 第99-100页 |
2.3 互补株鉴定 | 第100-101页 |
2.4 菌株形态学 | 第101-102页 |
2.5 生长特性分析 | 第102-103页 |
2.6 细胞侵袭试验 | 第103页 |
2.7 细胞粘附试验 | 第103-104页 |
2.8 细胞吞噬试验 | 第104-105页 |
2.9 穿越体外BBB试验 | 第105-107页 |
2.10 细胞骨架变化 | 第107-108页 |
2.11 细胞紧密连接蛋白变化 | 第108-110页 |
2.12 动物感染试验 | 第110-111页 |
3 讨论 | 第111-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2页 |
第六章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的磷酸化修饰对猪链球菌2型的影响 | 第122-1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3-130页 |
1.1 菌种 | 第123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23-124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24页 |
1.4 蛋白制备 | 第124-126页 |
1.5 体外磷酸化试验 | 第126-127页 |
1.6 Label free分析 | 第127-130页 |
2 结果 | 第130-140页 |
2.1 重组蛋白表达质粒构建、蛋白表达纯化 | 第130-132页 |
2.2 体外磷酸化试验 | 第132-133页 |
2.3 磷酸化肽段的富集、分离和质谱分析 | 第133-134页 |
2.4 磷酸化肽段的鉴定 | 第134-138页 |
2.5 磷酸化蛋白的GO分类 | 第138-139页 |
2.6 磷酸化蛋白的GO富集分析 | 第139-140页 |
3 讨论 | 第140-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0页 |
全文总结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154页 |
个人简历及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