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遗传变异规律与Ⅰ型干扰素逃避机制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上篇 文献综述第16-58页
    第一章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致病性研究第16-24页
        1 流行病学第16-19页
            1.1 PEDV经典毒株在欧洲和亚洲首次报道第16页
            1.2 高致病性PEDV毒株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传播第16页
            1.3 S-INDEL PEDV毒株的发现与蔓延第16-17页
            1.4 其他PEDV变异毒株第17-18页
            1.5 PEDV全球内进化历程第18-19页
        2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致病性第19-21页
            2.1 传统毒株致病性第19-20页
            2.2 新型非S-INDEL PEDV强毒株的兴起第20页
            2.3 S-INDEL毒株致病性特点第20页
            2.4 细胞连续传代可致弱PEDV强毒株第20-21页
            2.5 S基因不同位点缺失株毒力减弱第21页
        3 PEDV毒株间的抗原性差异第21-22页
            3.1 传统毒株与新兴毒株间抗原性差异第21页
            3.2 新兴PEDV毒株抗原性的易变性第21-22页
        4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诊断与预防第22-24页
            4.1 PEDV诊断方法第22页
            4.2 PEDV防控措施第22-24页
    第二章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遗传变异及分子功能研究第24-30页
        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特征第24页
        2 开放阅读框1(ORF1a/1b)分子功能研究第24页
        3 纤突蛋白(S)第24-26页
            3.1 PEDV S蛋白的结构第24-25页
            3.2 PEDVS蛋白的抗原性第25页
            3.3 蛋白水解激活纤突蛋白第25-26页
        4 开放阅读框3 (ORF3)第26页
        5 小膜蛋白(E)第26-28页
            5.1 病毒装配及形态形成第26-27页
            5.2 细胞凋亡第27页
            5.3 离子通道活性第27页
            5.4 病毒毒力及致病性第27-28页
            5.5 PEDVE蛋白功能第28页
        6 膜蛋白(M)第28页
        7 核衣壳蛋白(N)第28-30页
    第三章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宿主蛋白互作研究第30-40页
        1 细胞适应性第30页
        2 PEDV受体第30-31页
        3 天然免疫在抗病毒反应过程中的作用第31-37页
            3.1 干扰素第31-32页
            3.2 干扰素刺激因子(ISGs)第32-34页
            3.3 干扰素刺激转录产物第34-36页
            3.4 PEDV感染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关系第36-37页
        4 细胞应激第37页
        5 蛋白组学研究第37-38页
        6 细胞凋亡第38-40页
    参考文献第40-58页
下篇 试验部分第58-156页
    第四章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临床株变异及流行特点第58-8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9-64页
            1.1 病料采集与处理第59页
            1.2 病毒基因组提取及阳性病料鉴定第59-60页
            1.3 全基因组测序引物设计第60-61页
            1.4 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拼接第61-62页
            1.5 全基因组序列对齐及变异分析第62-63页
            1.6 PEDV遗传进化分析第63页
            1.7 PEDV流行群与经典群毒株区别位点(DCP)鉴定第63-64页
            1.8 抗原指数和亲水性分析第64页
            1.9 PEDV亚洲流行时间地理演变分析第6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4-71页
            2.1 PEDV阳性病料的鉴定第64-65页
            2.2 PEDV阳性病料全基因组扩增、测序及序列拼接第65页
            2.3 PEDV全基因组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第65-66页
            2.4 PEDV全基因组序列变异规律第66-68页
            2.5 PEDV遗传进化替代基因的筛选鉴定第68页
            2.6 PEDV纤突蛋白(S)氨基酸序列特性分析第68-70页
            2.7 PEDV亚洲流行亚群及特征分析第70-71页
            2.8 PEDV亚洲流行规律演变分析第71页
        3 讨论第71-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第五章 调控PEDV复制与感染的功能位点鉴定第80-10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1-89页
            1.1 细胞培养与试验试剂第81页
            1.2 病毒的分离第81-82页
            1.3 病毒的鉴定第82-83页
            1.4 病毒的克隆纯化与空斑计数第83页
            1.5 PEDV 85-7株增殖特性第83-84页
            1.6 PEDV 85-7株细胞传代株筛选及全基因组测定第84页
            1.7 细胞骨架形态观察第84页
            1.8 PEDV诱导Vero细胞凋亡特性分析第84-85页
            1.9 荧光定量PCR第85-86页
            1.10 病毒竞争试验第86页
            1.11 计算分析和多序列比对第86页
            1.12 蛋白表达水平测定第86-87页
            1.13 PEDV E蛋白及其跨膜区突变体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功能特性分析第87-88页
            1.14 数据统计分析第88-8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9-100页
            2.1 病毒的分离第89页
            2.2 单克隆抗体制备第89-90页
            2.3 PEDV 85-7株鉴定第90-91页
            2.4 PEDV85-7株在Vero细胞内增殖特性第91-92页
            2.5 PEDV 85-7株传代株的筛选及培养特性分析第92-94页
            2.6 PEDV 85-7株全基因组传代变异特点第94-96页
            2.7 S2'位点突变(R895G)生物功能鉴定第96-97页
            2.8 E蛋白变异株细胞感染特性分析第97-100页
        3 讨论第100-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8页
    第六章 热休克蛋白27(HSP27)的下调表达辅助PEDV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第108-13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9-116页
            1.1 细胞,病毒与载体第109-110页
            1.2 PEDV在MARC-145细胞中增殖特性第110页
            1.3 PEDV感染对细胞内源热休克蛋白编码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第110-111页
            1.4 IFN-β对PEDV复制的影响第111页
            1.5 荧光定量PCR第111页
            1.6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11-114页
            1.7 IFN-β调控蛋白对PEDV复制的影响第114-116页
            1.8 蛋白表达水平测定第116页
            1.9 数据统计分析第11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6-124页
            2.1 PEDV 85-7株在MARC-145细胞上增殖特性第116-118页
            2.2 细胞内源IFN-β与PEDV感染间关系第118页
            2.3 IFN-β显著抑制PEDV 85-7株复制第118-119页
            2.4 HSP27蛋白参与PEDV感染及天然免疫应答过程第119-121页
            2.5 HSP27蛋白依赖IFN信号通路抑制PEDV在细胞内的复制第121-122页
            2.6 HSP27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转录第122-123页
            2.7 抑制PEDV复制的干扰素刺激基因的鉴定第123-124页
        3 讨论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0页
    第七章 干扰素诱导型PEDV变异株的鉴定及机制探究第130-1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32-135页
            1.1 细胞,病毒与载体第132页
            1.2 细胞培养与病毒增殖第132-133页
            1.3 PEDV生长曲线与生长特性测定第133页
            1.4 PEDV85-7亲本株及C40突变株感染MARC-145细胞比较转录组分析第133-134页
            1.5 荧光定量PCR第134页
            1.6 LncRNA参与调控PEDV的细胞内复制第134-135页
            1.7 数据统计学分析第13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35-145页
            2.1 S2'位点突变(R895G)对PEDV在MARC-145细胞中细胞病变的影响第135页
            2.2 S2'位点突变(R895G)对PEDV在MARC-145细胞增殖的影响第135-136页
            2.3 比较转录组学分析第136-139页
            2.4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第139页
            2.5 PEDV 85-7株及C40突变株诱导细胞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差异比较第139-140页
            2.6 PEDV 85-7株及传代突变株C40诱导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比较第140-142页
            2.7 PEDV 85-7株及传代突变株C40感染诱导细胞ISGs的表达差异比较第142-143页
            2.8 宿主LncRNA对PEDV复制的影响第143-145页
        3 讨论第145-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6页
全文总结第156-158页
致谢第158-16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饲养模式对鸭生产性能及环境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影响
下一篇:土壤细菌群落和根系分泌物影响番茄青枯病发生的生物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