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缩略语及专有词汇检索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1 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传病害 | 第15-16页 |
1.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对土传病害发生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 土传病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16页 |
2 病原菌-根系分泌物-土壤微生物群落互作 | 第16-19页 |
2.1 植物根系分泌物概述 | 第16-17页 |
2.2 根系分泌物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2.3 病原菌侵染对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 第18页 |
2.4 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18-19页 |
3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检测手段 | 第19-23页 |
3.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检测手段 | 第19-21页 |
3.2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检测手段 | 第21-23页 |
4 番茄青枯病及其致病菌 | 第23-26页 |
4.1 番茄青枯病概述 | 第23-24页 |
4.2 番茄青枯病病原菌 | 第24页 |
4.3 青枯菌的检测方法 | 第24-26页 |
4.4 土壤微生物抵御青枯菌侵染的机制 | 第26页 |
5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5.1 研究目的、内容 | 第26-28页 |
5.2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初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对番茄青枯病发生的影响 | 第29-51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1 材料方法 | 第30-36页 |
1.1 非破坏性连续采集根际土装置 | 第30-32页 |
1.2 田间试验和根际土的采集 | 第32-33页 |
1.3 番茄最终健康状态的确定 | 第33页 |
1.4 初始土壤理化特性的测定 | 第33-34页 |
1.5 土壤DNA提取以及定量PCR | 第34页 |
1.6 16S rRNA基因扩增及测序 | 第34页 |
1.7 序列处理 | 第34-35页 |
1.8 初始土壤潜在拮抗青枯菌类群的相对丰度 | 第35页 |
1.9 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8页 |
2.1 田间番茄植株发病情况 | 第36-38页 |
2.2 健康和发病植株初始土壤理化性质 | 第38-39页 |
2.3 土壤细菌以及病原菌总量的动态变化 | 第39-40页 |
2.4 番茄根际细菌群落组成的时间动态变化 | 第40-41页 |
2.5 健康和发病植株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 | 第41-44页 |
2.6 初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显著影响植物健康 | 第44页 |
2.7 健康和发病番茄植株初始土壤的细菌OTU差异 | 第44-46页 |
2.8 初始土壤显著差异细菌OTU的动态变化 | 第46-47页 |
2.9 健康和发病植株初始土壤的抑病功能验证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5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青枯病侵染过程中番茄根际细菌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 | 第51-69页 |
引言 | 第51-52页 |
1 材料方法 | 第52-55页 |
1.1 土壤样品采集装置 | 第52页 |
1.2 温室盆栽试验及根际土采集 | 第52-53页 |
1.3 番茄最终健康状态的确定 | 第53-54页 |
1.4 土壤DNA提取和青枯菌定量 | 第54页 |
1.5 16S rRNA基因扩增及测序 | 第54页 |
1.6 序列处理 | 第54页 |
1.7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54页 |
1.8 数据分析 | 第54-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5页 |
2.1 土壤青枯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 第55-56页 |
2.2 根际土壤理化特性以及细菌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 | 第56-59页 |
2.3 青枯病侵染对根际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59-61页 |
2.4 青枯病对细菌类群相对丰度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61-62页 |
2.5 对青枯病感染具有快速响应的几个细菌类群 | 第62-65页 |
3 讨论 | 第65-67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青枯菌侵染对番茄根系分泌物及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69-81页 |
引言 | 第69-70页 |
1 材料方法 | 第70-73页 |
1.1 供试菌株和番茄品种 | 第70页 |
1.2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 第70-71页 |
1.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71页 |
1.4 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71-72页 |
1.5 土壤DNA提取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 | 第72页 |
1.6 序列处理 | 第72页 |
1.7 咖啡酸对青枯菌生长的影响 | 第72页 |
1.8 数据处理 | 第72-7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77页 |
2.1 青枯菌入侵对番茄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 第73-74页 |
2.2 番茄根系分泌物和咖啡酸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74-75页 |
2.3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根系分泌物的耦合分析 | 第75-76页 |
2.4 咖啡酸显著抑制青枯菌的生长 | 第76-77页 |
3 讨论 | 第77-79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模拟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青枯病害的影响 | 第81-105页 |
引言 | 第81-82页 |
1 材料方法 | 第82-90页 |
1.1 供试土壤及模拟根系分泌物的制备 | 第82-88页 |
1.2 模拟根系分泌物的外源添加 | 第88页 |
1.3 土壤DNA提取和定量PCR | 第88页 |
1.4 16S rRNA基因扩增及测序 | 第88页 |
1.5 序列处理 | 第88页 |
1.6 温室盆栽试验 | 第88-89页 |
1.7 数据处理 | 第89-9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0-102页 |
2.1 溶剂对土壤细菌群落及植物健康的影响 | 第90-92页 |
2.2 根系分泌物碳源类别和丰富度对土壤细菌总量的影响 | 第92-93页 |
2.3 根系分泌物碳源类别和丰富度对土壤病原菌总量的影响 | 第93-94页 |
2.4 根系分泌物碳源类别和丰富度对土壤细菌丰富度的影响 | 第94-95页 |
2.5 根系分泌物碳源类别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95-96页 |
2.6 根系分泌物碳源丰富度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96-97页 |
2.7 根系分泌物碳源类别和丰富度对青枯病发病率的影响 | 第97-98页 |
2.8 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类物质比例对青枯病发病率的影响 | 第98-99页 |
2.9 根系分泌物、土壤细菌群落和植物健康的相互关系 | 第99-102页 |
3 讨论 | 第102-10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吸附根系分泌物防控番茄青枯病研究 | 第105-115页 |
引言 | 第105-106页 |
1 材料方法 | 第106-109页 |
1.1 供试菌株和吸附剂 | 第106页 |
1.2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 第106-107页 |
1.3 根系分泌物吸附试验 | 第107页 |
1.4 青枯菌菌体吸附试验 | 第107页 |
1.5 趋化分析 | 第107页 |
1.6 泳动试验 | 第107-108页 |
1.7 青枯菌根际定殖检测 | 第108页 |
1.8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分析 | 第108页 |
1.9 温室试验 | 第108-109页 |
1.10 数据分析 | 第10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3页 |
2.1 生物炭对根系分泌物和青枯菌菌体的吸附 | 第109页 |
2.2 根系分泌物吸附对青枯菌趋化性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2.3 吸附作用对青枯菌泳动性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2.4 吸附作用对根际和根表青枯菌数量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2.5 生物炭对番茄青枯病发病率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3 讨论 | 第113-11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7页 |
全文结论 | 第137-139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39-141页 |
展望 | 第141-143页 |
附表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博士期间已(待)发表论文与发明专利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