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1 小麦抽穗期分子机制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1.1 春化基因 | 第11-13页 |
1.1.2 光周期基因 | 第13-14页 |
1.1.3 早熟性基因 | 第14-15页 |
1.1.3.1 早熟性基因的遗传定位及分子机理 | 第14页 |
1.1.3.2 早熟性基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 小麦幼穗分化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1 小麦幼穗分化时期的划分 | 第15-16页 |
1.2.2 影响小麦幼穗分化的因素 | 第16-18页 |
1.2.2.1 温度对小麦幼穗分化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2.2 光周期对小麦幼穗分化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 QTL定位分析 | 第18-23页 |
1.3.1 QTL定位的基本原理 | 第18页 |
1.3.2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特点 | 第18-19页 |
1.3.3 QTL定位群体的选择 | 第19-21页 |
1.3.3.1 F_2群体及其衍生的家系 | 第20页 |
1.3.3.2 加倍单倍体群体 | 第20页 |
1.3.3.3 重组自交系群体 | 第20页 |
1.3.3.4 近等基因系群体 | 第20-21页 |
1.3.4 QTL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1.3.4.1 单标记分析法 | 第21页 |
1.3.4.2 区间作图法 | 第21页 |
1.3.4.3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21-22页 |
1.3.4.4 完备区间作图法 | 第22页 |
1.3.5 影响QTL定位的因素 | 第22-23页 |
1.3.5.1 定位群体大小 | 第22页 |
1.3.5.2 QTL分析方法 | 第22页 |
1.3.5.3 环境条件 | 第22-2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不同播种期对 CASL7BS 和 CS 抽穗期的影响 | 第25-29页 |
2.1 材料 | 第25-26页 |
2.2 方法 | 第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27页 |
2.4 讨论 | 第27-29页 |
3 小麦抽穗期的光温反应特性分析 | 第29-34页 |
3.1 材料 | 第29页 |
3.2 方法 | 第2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3.4 讨论 | 第33-34页 |
4 小麦幼穗分化进程的观察 | 第34-39页 |
4.1 材料 | 第34页 |
4.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4页 |
4.3 方法 | 第34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4.4.1 长日照下小麦幼穗分化进程 | 第34-35页 |
4.4.2 短日照下小麦幼穗分化进程 | 第35-37页 |
4.5 讨论 | 第37-39页 |
5 小麦抽穗期相关基因的QTL定位 | 第39-58页 |
5.1 材料 | 第39页 |
5.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9页 |
5.3 方法 | 第39-47页 |
5.3.1 田间及生长室试验设计 | 第39页 |
5.3.2 表型统计 | 第39-40页 |
5.3.3 DNA的提取 | 第40-41页 |
5.3.4 DNA纯度检测 | 第41-42页 |
5.3.5 SSR分子标记分析 | 第42-46页 |
5.3.6 F_2分离群体的基因型鉴定 | 第46页 |
5.3.7 数据的采集及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6-47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47-56页 |
5.4.1 抽穗期表型变异分析 | 第47-49页 |
5.4.2 多态性SSR分子标记的筛选 | 第49-50页 |
5.4.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50-56页 |
5.4.3.1 抽穗期QTL的初步定位 | 第50-51页 |
5.4.3.2 新标记的开发及QTL定位 | 第51-52页 |
5.4.3.3 CASL7BS 和 CASL7BL 基因型的初步鉴定 | 第52-53页 |
5.4.3.4 抽穗期QTL定位区间的验证 | 第53-56页 |
5.5 讨论 | 第56-58页 |
5.5.1 影响QTL定位的因素 | 第56页 |
5.5.2 野生二粒小麦7BS染色体上抽穗期QTL分析 | 第56-5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附录1 | 第69-71页 |
附录2 | 第71-72页 |
附录3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