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棉织物前处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1.1 棉织物前处理现状 | 第12-13页 |
1.1.2 棉织物前处理发展趋势 | 第13页 |
1.2 棉织物短流程前处理 | 第13-16页 |
1.2.1 酶处理工艺 | 第14页 |
1.2.2 退煮漂一浴工艺 | 第14-16页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6-18页 |
2 理论部分 | 第18-28页 |
2.1 棉织物的结构及性质 | 第18-19页 |
2.1.1 棉纤维的形态结构结构 | 第18-19页 |
2.1.2 棉纤维各组分的性质 | 第19页 |
2.2 棉织物的浆料 | 第19-20页 |
2.3 棉织物生物酶前处理 | 第20-24页 |
2.3.1 酶的特性 | 第20-21页 |
2.3.2 酶的作用机理 | 第21-23页 |
2.3.3 酶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2.3.4 棉织物常用酶的类别及作用机理 | 第24页 |
2.4 过氧化氢漂白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2.4.1 过氧化氢漂白机理 | 第24-26页 |
2.4.2 影响过氧化氢漂白的因素 | 第26页 |
2.5 酶退浆、煮漂一步机理 | 第26-28页 |
3 实验部分 | 第28-34页 |
3.1 材料 | 第28页 |
3.2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3.3 仪器和设备 | 第28-29页 |
3.4 前处理及染色工艺 | 第29页 |
3.4.1 常规前处理工艺 | 第29页 |
3.4.2 短流程前处理工艺 | 第29页 |
3.4.3 活性染料轧染工艺 | 第29页 |
3.5 测试与分析方法 | 第29-34页 |
3.5.1 吸光值的测定 | 第29页 |
3.5.2 高氯酸法测定退浆率 | 第29-30页 |
3.5.3 酶活性的测定 | 第30-31页 |
3.5.4 酶失活动力学方程 | 第31页 |
3.5.5 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测定 | 第31-32页 |
3.5.6 织物毛效的测定 | 第32页 |
3.5.7 织物白度的测定 | 第32页 |
3.5.8 织物强力的测定 | 第32页 |
3.5.9 K/S值的测定 | 第32页 |
3.5.10 耐摩擦色牢度的测定 | 第32-34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34-56页 |
4.1 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 第34-36页 |
4.1.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4.1.2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35页 |
4.1.3 渗透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4.2 酶热失活的动力学 | 第36-38页 |
4.3 酶室温堆置退浆工艺 | 第38-40页 |
4.3.1 酶的浓度及时间对退浆效果及织物强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2 洗涤剂用量的确定 | 第39-40页 |
4.4 酶汽蒸退浆工艺 | 第40-42页 |
4.4.1 汽蒸时间及洗涤剂对退浆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4.4.2 酶用量及汽蒸时间对棉织物退浆效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4.5 煮、漂一浴工艺的优化 | 第42-50页 |
4.5.1 氧漂稳定剂的确定 | 第43-44页 |
4.5.2 促进剂XTA的确定 | 第44-45页 |
4.5.3 氧漂稳定剂用量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4.5.4 过氧化氢浓度的确定 | 第46页 |
4.5.5 氢氧化钠的用量织物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4.5.6 促进剂用量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4.5.7 汽蒸时间的确定 | 第49页 |
4.5.8 精练剂的用量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4.6 短流程前处理工艺与常规工艺效果比较 | 第50-56页 |
4.6.1 半成品各项性能 | 第50-51页 |
4.6.2 扫描电镜分析 | 第51页 |
4.6.3 能谱分析 | 第51-52页 |
4.6.4 XRD测试分析 | 第52页 |
4.6.5 染色性能 | 第52-56页 |
5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