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基于百度地图数据的武汉市主城区活动空间特征及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6-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8页
        1.1.1 时代背景:信息时代深刻影响居民生活的方式并引发城市空间结构转变第16-17页
        1.1.2 技术背景:基于位置服务的大数据为规划研究提供新的支撑第17页
        1.1.3 现实背景:从注重物质空间规划向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研究转变第17-18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1.2.1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2.2 研究意义第19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2页
        1.3.1 百度地图数据第19-21页
        1.3.2 城市活动空间第21页
        1.3.3 活动空间结构第21-22页
        1.3.4 活动时空间特征第22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2-27页
        1.4.1 研究范围第22-23页
        1.4.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4.3 研究方法第24-26页
        1.4.4 研究框架第26-27页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7-35页
    2.1 城市居民活动时空间特征的研究第27-29页
        2.1.1 城市活动时空间研究方法第27-28页
        2.1.2 居民时空行为的影响因素第28页
        2.1.3 特殊人群的活动时空特征第28-29页
    2.2 基于大数据的活动空间实证研究第29-31页
        2.2.1 区域与城市活动联系网络第29-30页
        2.2.2 城市活动空间功能组织第30页
        2.2.3 城市通勤活动与职住空间第30-31页
    2.3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识别与优化对策研究第31-33页
        2.3.1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识别与评价第31-32页
        2.3.2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优化对策第32-33页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与启示第33-35页
        2.4.1 相关研究总结第33页
        2.4.2 既有研究不足第33-35页
3 城市活动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第35-40页
    3.1 数据获取第35页
        3.1.1 基础数据来源第35页
        3.1.2 基础数据类型第35页
    3.2 数据处理第35-39页
        3.2.1 数据坐标校对第35-36页
        3.2.2 数据提取分类第36-39页
    3.3 本章小结第39-40页
4 城市活动的时空间特征分析第40-86页
    4.1 城市活动时间特征第40-50页
        4.1.1 工作日与休息日特征对比第42-44页
        4.1.2 各类型活动特征对比第44-50页
    4.2 城市活动空间特征第50-63页
        4.2.1 城市活动空间的整体特征第50-52页
        4.2.2 城市活动空间的动态变化第52-57页
        4.2.3 城市活动空间的重心位移第57-63页
    4.3 城市活动空间昼夜分布第63-70页
        4.3.1 城市活动昼夜分布基本特征第63-66页
        4.3.2 城市活动昼夜耦合格局分布第66-68页
        4.3.3 城市活动空间昼夜耦合模式第68-70页
    4.4 城市活动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第70-83页
        4.4.1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第71-72页
        4.4.2 土地利用混合程度第72-74页
        4.4.3 城市生活设施布局第74-76页
        4.4.4 空间开发建设强度第76-77页
        4.4.5 道路交通可达性第77-79页
        4.4.6 景观环境优质度第79-81页
        4.4.7 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结果第81-83页
    4.5 本章小结第83-86页
5 城市活动空间结构的识别与优化第86-111页
    5.1 城市活动空间结构的识别第86-90页
        5.1.1 活动中心等级体系第87-89页
        5.1.2 活动空间拓展轴线第89-90页
        5.1.3 活动热度区片划分第90页
    5.2 活动空间结构与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的对比第90-98页
        5.2.1 多中心体系发展不均衡第93-94页
        5.2.2 “强中心,弱边缘”特征明显第94-96页
        5.2.3 活动空间重心向光谷倾斜第96-97页
        5.2.4 沿江轴线发展活力不足第97-98页
    5.3 城市活动空间体系优化建议第98-109页
        5.3.1 构建合理与均衡的城市活动空间结构体系第99-101页
        5.3.2 丰富副中心的活动空间类型与开发模式第101-104页
        5.3.3 增强外围组团内活动空间的基础设施供给第104-107页
        5.3.4 提升沿江地段活动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第107-109页
    5.4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6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11-115页
    6.1 主要结论第111-113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113页
    6.3 不足之处及展望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智能缫丝的自动缫丝机原型设计
下一篇:弥勒魔芋生殖发育特性分析及淀粉合成相关基因AmAGP的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