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自动缫丝机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3页 |
1.2.1 自动缫丝机的起源 | 第11页 |
1.2.2 日本自动缫丝机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3 中国自动缫丝机的发展及现状 | 第12-13页 |
1.3 自动缫丝机纤度控制原理 | 第13-17页 |
1.3.1 生丝纤度自动控制系统 | 第14-15页 |
1.3.2 短杠杆定纤式自动缫丝机纤度控制原理 | 第15-16页 |
1.3.3 长杠杆定纤式自动缫丝机纤度控制原理 | 第16-17页 |
1.4 自动缫丝机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1 纤度感知器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2 给茧方式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4.3 机电一体化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页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自动缫丝机智能缫丝系统设计 | 第22-28页 |
2.1 设计原理 | 第22-23页 |
2.2 单绪纤度控制系统主体框架 | 第23-24页 |
2.3 智能缫丝系统分析 | 第24-27页 |
2.3.1 探索周期智能改变 | 第24-25页 |
2.3.2 非同步关系分析 | 第25页 |
2.3.3 落细丝长有效减小 | 第25-26页 |
2.3.4 单绪缫丝自动智能监控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单绪缫丝平台的设计及搭建 | 第28-52页 |
3.1 探索机构 | 第28-34页 |
3.1.1 原探索机构运行规律分析 | 第28-31页 |
3.1.2 新探索机构设计方案 | 第31-32页 |
3.1.3 实验器材 | 第32-33页 |
3.1.4 实验与分析 | 第33-34页 |
3.2 纤度信号转换装置 | 第34-38页 |
3.2.1 光电传感器方案设计 | 第35-36页 |
3.2.2 霍尔传感器方案设计 | 第36-38页 |
3.2.3 对比分析 | 第38页 |
3.3 添绪机构 | 第38-42页 |
3.3.1 原添绪机构运行规律 | 第38-39页 |
3.3.2 气压传动添绪机构设计方案 | 第39-40页 |
3.3.3 实验器材 | 第40页 |
3.3.4 实验及分析 | 第40-42页 |
3.4 丝故障切断防止和停机构 | 第42-45页 |
3.4.1 原丝故障切断防止和停(?)机构运行原理 | 第42-44页 |
3.4.2 丝故障切断防止和停(?)机构改造方案 | 第44-45页 |
3.4.3 实验 | 第45页 |
3.5 小(?)传动机构 | 第45-47页 |
3.5.1 小(?)传动机构设计方案 | 第46页 |
3.5.2 实验器材 | 第46-47页 |
3.5.3 实验及分析 | 第47页 |
3.6 单绪缫丝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47-50页 |
3.6.1 智能控制器 | 第47-48页 |
3.6.2 单绪控制模块设计及搭建 | 第48-49页 |
3.6.3 整体平台搭建 | 第49-5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系统程序设计及参数分析 | 第52-63页 |
4.1 系统程序框架设计 | 第52-55页 |
4.2 防重添时间分析 | 第55页 |
4.3 探索周期分析 | 第55-56页 |
4.3.1 探索周期T | 第55页 |
4.3.2 探索周期T’ | 第55-56页 |
4.4 步进电机原位等待时间分析 | 第56-57页 |
4.5 落细丝长分析 | 第57-58页 |
4.6 其他参数 | 第58-60页 |
4.6.1 小(?)转速 | 第58页 |
4.6.2 给茧机参数 | 第58-60页 |
4.7 编程及数据分析 | 第60-62页 |
4.7.1 编程 | 第60页 |
4.7.2 探索周期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4.7.3 最大落细丝长数据分析 | 第61-6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5.1 结论 | 第63-64页 |
5.2 建议 | 第64页 |
5.3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