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一、引言 | 第7-12页 |
(一)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1、研究背景 | 第7页 |
2、研究目的 | 第7-8页 |
3、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8-10页 |
1、关于“教学目标”的研究 | 第8-9页 |
2、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研究 | 第9-10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1、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2、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含义、类型及功能 | 第12-17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含义 | 第12-13页 |
1、目标的含义 | 第12页 |
2、教学目标的含义 | 第12-13页 |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含义 | 第13页 |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类型 | 第13-15页 |
1、根本目标与具体目标 | 第13-14页 |
2、总体目标与课程目标 | 第14-15页 |
3、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价值目标 | 第15页 |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的功能 | 第15-17页 |
1、导向功能 | 第15页 |
2、凝聚功能 | 第15-16页 |
3、激励功能 | 第16-17页 |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属性、逻辑和历史 | 第17-22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属性 | 第17-18页 |
1、意识形态性 | 第17页 |
2、政治性 | 第17页 |
3、从属性 | 第17-18页 |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逻辑 | 第18-19页 |
1、课程性质决定教学目标 | 第18页 |
2、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 | 第18-19页 |
3、教学内容制约教学策略 | 第19页 |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变迁 | 第19-22页 |
1、建国以来高校思政课的演变历史 | 第19页 |
2、建国以来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变革与发展 | 第19-21页 |
3、思政课教学目标变革与发展的经验总结 | 第21-22页 |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落实的成效、问题与原因 | 第22-27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落实的成效 | 第22-23页 |
1、保证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 | 第22页 |
2、提升了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满意度 | 第22页 |
3、落实了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主干渠道的作用 | 第22-23页 |
(二) 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1、备课环节教学目标的“遗忘”问题 | 第23页 |
2、讲课环节教学目标的“缺失”问题 | 第23-24页 |
3、考核环节教学目标的“失落”问题 | 第24页 |
(三) 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落实问题的原因 | 第24-27页 |
1、教师认识和把握教学目标的意识与能力不足 | 第24-25页 |
2、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的影响 | 第25页 |
3、高校科研建设与教学建设的关系相脱节 | 第25-27页 |
五、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相关思考 | 第27-34页 |
(一) 要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 第27-30页 |
1、以习近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思想为指导 | 第27-28页 |
2、以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为纲领 | 第28-29页 |
3、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定位为基石 | 第29-30页 |
(二) 要从“人才强教”的角度建设好思政课教师队伍 | 第30-31页 |
1、理想信念坚定是根本 | 第30页 |
2、理论功底扎实是基础 | 第30-31页 |
3、教学效果良好是归属 | 第31页 |
(三) 要以“落细落小”的力度落实好思政课教学目标 | 第31-34页 |
1、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体系中去 | 第31-32页 |
2、把教学目标落实到课时目标上去 | 第32页 |
3、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对象上来 | 第32-34页 |
六、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Abstract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