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导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绪论 | 第12-24页 | 
| 一、研究源起和目的 | 第12-13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2页 | 
| (二)研究目标 | 第12-13页 | 
| 二、相关概念释义 | 第13-15页 |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3页 | 
| (二)湖北民族地区 | 第13-14页 | 
| (三)传播 | 第14页 | 
| (四)商业传播 | 第14-15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 (一)国外“非遗”商业传播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 (二)国内“非遗”商业传播研究综述 | 第16-21页 | 
| (三)研究评述 | 第21页 |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二)创新之处 | 第22页 | 
| 五、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22-23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 第二章湖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传播路径 | 第24-36页 | 
| 一、湖北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现状 | 第24-26页 | 
| (一)湖北民族地区“非遗”四级名录 | 第24-25页 | 
| (二)湖北民族地区“非遗”三种保护方式 | 第25-26页 | 
| 二、商业传播路径之一:“非遗”的地理标志传播 | 第26-29页 | 
| (一)文化内涵的多重发掘 | 第27页 | 
| (二)人文化的视觉识别系统 | 第27-29页 | 
| (三)以特产之名的口碑传播 | 第29页 | 
| 三、商业传播路径之二:“非遗”的旅游传播 | 第29-33页 | 
| (一)原生态文艺表演——实景舞台剧 | 第30-31页 | 
| (二)传统技艺旅游产品 | 第31-33页 | 
| 四、商业传播路径之三:“非遗”的会展传播 | 第33-36页 | 
| (一)节事旅游——土家女儿会 | 第33-34页 | 
| (二)特色产品展会 | 第34-36页 | 
| 第三章当前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传播的主要问题 | 第36-46页 | 
| 一、“非遗”的商业传播主体的问题 | 第36-38页 | 
| (一)传播主体定义 | 第36页 | 
| (二)政府职能界限不清 | 第36-37页 | 
| (三)媒介人员素养不足 | 第37页 | 
| (四)“非遗”企业与“非遗”传承人传播意识局限 | 第37-38页 | 
| 二、“非遗”的商业传播渠道太单一 | 第38-41页 | 
| (一)“非遗”大众传播局限于报纸电视 | 第38-39页 | 
| (二)“非遗”的新媒体传播缺少活力 | 第39-41页 | 
| 三、“非遗”的商业传播信息不丰富 | 第41-42页 | 
| 四、“非遗”的商业传播手法太简单 | 第42-43页 | 
| 五、“非遗”的商业传播效果不明显 | 第43-46页 | 
| (一)大众传播模式化造成审美疲劳 | 第43-44页 | 
| (二)新媒体传播成单向传播 | 第44-46页 | 
| 第四章大力发展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传播的对策 | 第46-54页 | 
| 一、明确传播目的:“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 第46-47页 | 
| (一)以促进“非遗”传承为目的 | 第46-47页 | 
| (二)维系非遗“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 第47页 | 
| 二、追求传播效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均衡 | 第47-49页 | 
| (一)提升传播主体的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 | 第47-48页 | 
| (二)拓宽传播者文化视野,提升责任意识 | 第48页 | 
| (三)实现传播方式手段多样化 | 第48-49页 | 
| 三、创新传播路径:电子商务传播 | 第49-54页 | 
| (一)电子商务:一种新型商业模式 | 第49-50页 | 
| (二)“非遗”的电子商务传播优势 | 第50页 | 
| (三)“非遗”的电子商务传播模式 | 第50-54页 | 
| 结语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附录1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 附录2 湖北少数民族地区“非遗”四级名录 | 第6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