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三、研究目标 | 第12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五、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六、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24页 |
|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 (一)国内研究文献 | 第15-18页 |
| (二)国外研究文献 | 第18-19页 |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 (一)产业融合理论 | 第19-20页 |
| (二)产业边界理论 | 第20-22页 |
| (三)产业价值链理论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及意义 | 第24-29页 |
| 一、融合产生的条件 | 第24-25页 |
| (一)共同性 | 第24页 |
| (二)互补性 | 第24-25页 |
| 二、融合的意义 | 第25-29页 |
| (一)提升旅游产品内涵品位 | 第25-26页 |
| (二)丰富旅游产品种类 | 第26页 |
| (三)保护并传承了文化 | 第26-27页 |
| (四)拓宽了文化产业的市场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与激励 | 第29-37页 |
| 一、动力简述 | 第29-34页 |
| (一)内部动力 | 第29-31页 |
| (二)外部动力 | 第31-34页 |
| 二、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动力的模型 | 第34页 |
| 三、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激励 | 第34-37页 |
| (一)外部激励 | 第35-36页 |
| (二)内在激励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实现 | 第37-45页 |
| 一、价值链的解构与重构 | 第37-39页 |
| (一)价值链的解构 | 第37-38页 |
| (二)价值链的重构 | 第38-39页 |
| 二、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 | 第39-42页 |
| (一)产业独立 | 第39-40页 |
| (二)初步融合 | 第40-42页 |
| (三)完全融合 | 第42页 |
| 三、融合的路径 | 第42-45页 |
| (一)先进体制观念的指导 | 第42-43页 |
| (二)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融合环境 | 第43页 |
| (三)资源整合推动融合发展 | 第43-45页 |
| 第六章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保障 | 第45-47页 |
| 一、政策保障 | 第45页 |
| 二、体制保障 | 第45-46页 |
| 三、法制保障 | 第46页 |
| 四、财政保障 | 第46-47页 |
| 第七章 张家界《魅力湘西》、《天门狐仙》案例分析 | 第47-64页 |
| 一、融合发展的背景 | 第47-51页 |
| (一)起步 | 第47-48页 |
| (二)必要性分析 | 第48-50页 |
| (三)可行性分析 | 第50-51页 |
| 二、融合发展过程 | 第51-52页 |
| (一)融合条件 | 第51-52页 |
| (二)融合动力 | 第52页 |
| (三)融合措施 | 第52页 |
| 三、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效应评价 | 第52-60页 |
| (一)产品发展现状 | 第52-54页 |
| (二)产品融合效应评价 | 第54-60页 |
| 四、存在的问题 | 第60-61页 |
| (一)动力问题 | 第60页 |
| (二)开发问题 | 第60页 |
| (三)激励与保障的问题 | 第60-61页 |
| 五、对策建议 | 第61-64页 |
| (一)继续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 | 第61页 |
| (二)加大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 | 第61-62页 |
| (三)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 第62页 |
| (四)深入挖掘文化提升旅游文化产品层次 | 第62-63页 |
| (五)强化政府职能政策落实到位 | 第63-6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第64页 |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