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 第13-14页 |
1.1.2 乡村旅游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 | 第14页 |
1.1.3 洱海是中国客栈发展的先锋区域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6-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20-32页 |
2.1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1.1 外部经济理论 | 第20页 |
2.1.2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0-21页 |
2.1.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 | 第21页 |
2.2 关于生态补偿的研究 | 第21-26页 |
2.2.1 生态补偿对象界定 | 第21-22页 |
2.2.2 生态补偿模式选择 | 第22页 |
2.2.3 生态补偿标准确立 | 第22-25页 |
2.2.4 研究评述 | 第25-26页 |
2.3 关于旅游小企业及小企业主的研究 | 第26-32页 |
2.3.1 旅游小企业经营与管理 | 第26-28页 |
2.3.2 旅游小企业主从业动机 | 第28-29页 |
2.3.3 旅游小企业对目的地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4 研究述评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洱海资源保护费的由来与概况 | 第32-46页 |
3.1 研究地概况 | 第32-38页 |
3.1.1 洱海自然文化条件 | 第32-33页 |
3.1.2 洱海旅游业发展概况 | 第33-36页 |
3.1.3 洱海周边客栈业发展概况 | 第36-38页 |
3.2 政策出台背景 | 第38-43页 |
3.2.1 洱海水环境质量下降 | 第38-41页 |
3.2.2 洱海环保投资巨大 | 第41-42页 |
3.2.3 洱海为经营者带来利益 | 第42-43页 |
3.3 洱海资源保护费概况 | 第43-46页 |
3.3.1 征收目的 | 第43-44页 |
3.3.2 征收标准 | 第44页 |
3.3.3 合理性分析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46-54页 |
4.1 文献回顾 | 第46-48页 |
4.1.1 支付方式 | 第46-47页 |
4.1.2 支付水平 | 第47页 |
4.1.3 影响因素 | 第47-48页 |
4.2 假设发展 | 第48-51页 |
4.2.1 直接影响 | 第48-50页 |
4.2.2 间接影响 | 第50-51页 |
4.3 研究模型 | 第51-54页 |
4.3.1 直接影响模型 | 第51-52页 |
4.3.2 间接影响模型 | 第52-53页 |
4.3.3 综合影响模型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结果 | 第54-72页 |
5.1 数据与方法 | 第54-58页 |
5.1.1 问卷设计与测度 | 第54-55页 |
5.1.2 数据收集与样本 | 第55-58页 |
5.1.3 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评估 | 第58页 |
5.2 直接影响结果 | 第58-62页 |
5.2.1 测量模型 | 第58-61页 |
5.2.2 结构模型 | 第61-62页 |
5.3 间接影响结果 | 第62-65页 |
5.3.1 测量模型 | 第62-64页 |
5.3.2 结构模型 | 第64-65页 |
5.4 综合影响结果 | 第65-69页 |
5.4.1 测量模型 | 第65-67页 |
5.4.2 结构模型 | 第67-69页 |
5.5 三种模型比较 | 第69-72页 |
5.5.1 测量模型 | 第69-70页 |
5.5.2 结构模型 | 第70-71页 |
5.5.3 稳健性检验 | 第71-72页 |
第六章 不同主体的支付意愿比较及启示 | 第72-84页 |
6.1 不同主体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影响因素 | 第72页 |
6.2 原因分析 | 第72-78页 |
6.2.1 经营者角色的影响 | 第73-75页 |
6.2.2 补偿模式的影响 | 第75-76页 |
6.2.3 能力限制的影响 | 第76-77页 |
6.2.4 湖泊资源特性的影响 | 第77-78页 |
6.3 研究启示 | 第78-84页 |
6.3.1 明确主体地位,提高补偿自觉性 | 第78-79页 |
6.3.2 合理界定客体,提升认知能力 | 第79-80页 |
6.3.3 增强政府信誉,提供有利外部条件 | 第80-82页 |
6.3.4 选择有效方式,制定合理标准 | 第82-84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4-8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4-85页 |
7.1.1 认知、信任及支持态度是影响经营者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 | 第84页 |
7.1.2 感知利益是不同主体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差异的主要方面 | 第84-85页 |
7.1.3 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是资源保护费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 | 第85页 |
7.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85-86页 |
7.2.1 研究对象创新 | 第85页 |
7.2.2 研究方法创新 | 第85-86页 |
7.2.3 研究视角创新 | 第86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6-88页 |
7.3.1 研究数据没有反应支付意愿的动态变化 | 第86-87页 |
7.3.2 没有考虑文化因素对支付意愿的影响 | 第87页 |
7.3.3 尚未探讨其他类型经营者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 第87-88页 |
附录 1 | 第88-94页 |
附录 2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