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超交联聚苯胺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超交联聚合物简介第11页
    1.2 超交联聚合物的制备第11-15页
        1.2.1 含官能团聚合物前体后交联第11-13页
        1.2.2 含官能团小分子自缩聚第13-14页
        1.2.3 外加交联剂“编织”第14-15页
    1.3 超交联聚合物的应用第15-18页
        1.3.1 气体及污染物的吸附和分离第16-17页
        1.3.2 能量储存第17-18页
        1.3.3 催化第18页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第18-21页
第2章 超交联聚苯胺的制备及表征分析第21-31页
    2.1 引言第21-22页
    2.2 实验部分第22-25页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第22-23页
        2.2.2 合成步骤第23页
        2.2.3 超交联聚苯胺的结构表征第23-2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5-29页
        2.3.1 FT-IR及紫外光谱(UV-Vis)分析第25-26页
        2.3.2 X射线衍射分析第26-27页
        2.3.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第27-28页
        2.3.4 热失重分析第28页
        2.3.5 氮气吸脱附分析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3章 超交联聚苯胺对Cr(Ⅵ)的去除第31-45页
    3.1 引言第31-32页
    3.2 实验部分第32-34页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第32页
        3.2.2 超交联聚苯胺的制备及Cr(Ⅵ)去除实验第32-34页
        3.2.3 超交联聚苯胺吸附Cr(Ⅵ)表征第34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34-44页
        3.3.1 pH对超交联聚苯胺去除Cr(Ⅵ)的影响第34-35页
        3.3.2 组分比例对超交联聚苯胺去除Cr(Ⅵ)的影响第35-36页
        3.3.3 接触时间的影响和吸附动力学研究第36-38页
        3.3.4 Cr(Ⅵ)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和吸附等温线研究第38-40页
        3.3.5 温度的影响和吸附热力学研究第40-41页
        3.3.6 共存离子的影响第41-42页
        3.3.7 超交联聚苯胺的可重复利用性研究第42-43页
        3.3.8 超交联聚苯胺去除Cr(Ⅵ)离子的原理第43-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超交联聚苯胺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5-53页
    4.1 引言第45-46页
    4.2 实验部分第46-48页
        4.2.1 实验药品与仪器第46页
        4.2.2 超交联聚苯胺的制备第46页
        4.2.3 电极的制备第46-47页
        4.2.4 超交联聚苯胺的电化学表征第47-48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48-51页
        4.3.1 循环伏安曲线(CV)第48-49页
        4.3.2 电化学阻抗(EIS)第49-50页
        4.3.3 充放电曲线(GCD)第50-51页
        4.3.4 循环稳定性分析第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5章 结论第53-55页
    5.1 主要结论第53-54页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54页
    5.3 论文的创新性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9页
致谢第69-71页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71页
    一、发表学术论文第71页
    二、其它科研成果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溴氧化铋基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Ce4+掺杂CsPbBr3纳米晶和水溶性纳米金簇的单色电化学发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