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电催化水分解制氢 | 第13-23页 |
1.2.1 电催化水分解析氢机理 | 第14-15页 |
1.2.2 铂系贵金属催化剂 | 第15-16页 |
1.2.3 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剂 | 第16-21页 |
1.2.4 非金属HER催化剂 | 第21-22页 |
1.2.5 析氢催化剂性能指标 | 第22-23页 |
1.3 光催化水分解制氢 | 第23-30页 |
1.3.1 光催化反应原理 | 第23-25页 |
1.3.2 常用金属组分半导体光催化剂 | 第25-26页 |
1.3.3 不含金属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 | 第26-28页 |
1.3.4 助催化剂的作用 | 第28页 |
1.3.5 贵金属助催化剂 | 第28-29页 |
1.3.6 非贵金属助催化剂 | 第29-30页 |
1.3.7 非贵金属助催化剂的简单筛选和判断方法 | 第30页 |
1.4 论文的选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1.4.1 论文的选题依据 | 第30-32页 |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第2章 实验原理和方法 | 第33-43页 |
2.1 实验中所需要的化学试剂与仪器 | 第33-34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33-3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2.2 表征方法 | 第34-37页 |
2.2.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4-35页 |
2.2.2 低温氮气吸脱附(BET)分析 | 第35页 |
2.2.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35-36页 |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36页 |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36-37页 |
2.2.6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 第37页 |
2.2.7 固体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 DRS)分析 | 第37页 |
2.2.8 荧光光谱(PL)分析 | 第37页 |
2.3 电化学析氢催化剂性能表征方法 | 第37-38页 |
2.3.1 电极体系 | 第37页 |
2.3.2 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37-38页 |
2.3.3 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 第38页 |
2.3.4 电化学阻抗谱(EIS) | 第38页 |
2.3.5 塔菲尔曲线(Tafel) | 第38页 |
2.3.6 电化学稳定性 | 第38页 |
2.4 光催化产氢性能测试分析 | 第38-43页 |
2.4.1 光催化产氢测试系统 | 第38-39页 |
2.4.2 光电化学测试 | 第39-40页 |
2.4.3 选择性光沉积Pt | 第40-43页 |
第3章 超薄二硫化钼/硫氮共掺碳复合材料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 | 第43-59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3.2.1 硫氮共掺碳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44-45页 |
3.2.2 二硫化钼/硫氮共掺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45-46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8页 |
3.3.1 样品的晶体结构分析(XRD) | 第46-49页 |
3.3.2 硫氮共掺碳纳米材料的元素含量分析(EA) | 第49页 |
3.3.3 催化剂拉曼光谱(Raman)分析 | 第49-50页 |
3.3.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50-51页 |
3.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51页 |
3.3.6 样品的元素组成和价态分析(XPS) | 第51-53页 |
3.3.7 样品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分析 | 第53页 |
3.3.8 样品塔菲尔曲线(Tafel)分析 | 第53-54页 |
3.3.9 样品交流阻抗谱图(EIS)分析 | 第54-55页 |
3.3.10 高温煅烧处理温度与时间对电催化析氢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11 MoS_2负载量对电催化析氢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12 MoS_2/SNC-900-12h复合催化剂电催化析氢稳定性 | 第57-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Cu_3P/g-C_3N_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 | 第59-77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9-61页 |
4.2.1 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纳米片的制备 | 第59-60页 |
4.2.2 Cu_3P/g-C_3N_4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60页 |
4.2.3 Cu_3P的合成 | 第60-61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75页 |
4.3.1 样品晶体结构分析(XRD) | 第61页 |
4.3.2 催化剂的元素组成和价态分析(XPS) | 第61-62页 |
4.3.3 催化剂形貌分析(TEM、SEM) | 第62-65页 |
4.3.4 样品孔径分布与比表面积分析(BET) | 第65-66页 |
4.3.5 催化剂光催化产氢性能 | 第66-67页 |
4.3.6 Cu_3P/g-C_3N_4复合催化剂光催化产氢的稳定性 | 第67-68页 |
4.3.7 催化剂光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68-71页 |
4.3.8 催化剂的能带结构分析 | 第71-74页 |
4.3.9 Cu_3P/g-C_3N_4复合材料光催化产氢机理推测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