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制造的我国制造企业培训体系评价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2.1 智能制造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 智能制造内涵和特点 | 第18-20页 |
2.3 培训的内涵 | 第20页 |
2.4 培训体系概念 | 第20-21页 |
2.5 培训体系理论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面向智能制造的企业培训体系变革 | 第24-42页 |
3.1 我国制造企业培训体系现状 | 第24-27页 |
3.1.1 组织流程体系现状 | 第24-25页 |
3.1.2 支持保障体系现状 | 第25-27页 |
3.2 面向智能制造的企业培训体系变革 | 第27-41页 |
3.2.1 培训需求分析ICC模式 | 第27-31页 |
3.2.2 双维导向培训计划制定 | 第31-32页 |
3.2.3 数据互联的培训项目实施 | 第32-34页 |
3.2.4 阶段跟踪的培训效果评估 | 第34-36页 |
3.2.5 训战结合的培训方式 | 第36-37页 |
3.2.6 跨学科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 | 第37-39页 |
3.2.7 员工支持的培训师资管理 | 第39-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面向智能制造的企业培训体系评价模型 | 第42-57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和原则 | 第42-44页 |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第42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42-44页 |
4.2 评价指标选取 | 第44-49页 |
4.2.1 评价指标初选 | 第44-45页 |
4.2.2 评价指标筛选 | 第45-49页 |
4.3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49-54页 |
4.3.1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9-52页 |
4.3.2 指标权重确定 | 第52-53页 |
4.3.3 一致性检验 | 第53-54页 |
4.4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54-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 | 第57-69页 |
5.1 辽宁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概况 | 第57-58页 |
5.1.1 公司简介 | 第57页 |
5.1.2 公司人员状况 | 第57页 |
5.1.3 公司培训体系 | 第57-58页 |
5.2 数据获取 | 第58-59页 |
5.3 综合评价 | 第59-61页 |
5.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5.5 公司培训体系改进措施 | 第62-68页 |
5.5.1 优化培训流程体系 | 第62-64页 |
5.5.2 扩大非正式培训范围 | 第64-65页 |
5.5.3 丰富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 第65-66页 |
5.5.4 加强培训师资队伍管理 | 第66-6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 第74-75页 |
附录2 组织流程体系满意度调查表 | 第75-76页 |
附录3 支持保障体系满意度调查表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