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一)初识社区学校 | 第11页 |
(二)聚焦四大要求 | 第11-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2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2-2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3页 |
五、研究问题及创新 | 第23-25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23-24页 |
(二)研究创新 | 第24-25页 |
第一章 青少年社区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探索 | 第25-43页 |
一、青少年社区学校课程开发的内涵界定及阐述 | 第25-30页 |
(一)社区学校 | 第25页 |
(二)青少年社区学校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其价值 | 第25-29页 |
(三)青少年社区学校课程开发及其特点 | 第29-30页 |
二、青少年社区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一)现代社区理论 | 第30-31页 |
(二)课程开发理论及其模式 | 第31页 |
(三)经验中心理论和社会中心理论 | 第31-32页 |
三、核心素养的理念建构 | 第32-43页 |
(一)核心素养概念的已有界定 | 第32-37页 |
(二)本文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 | 第37-41页 |
(三)核心素养视角特征 | 第41-43页 |
第二章 核心素养与青少年社区学校课程开发的关系及要求 | 第43-49页 |
一、核心素养与青少年社区学校课程开发的关系 | 第43-46页 |
(一)核心素养是社区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43页 |
(二)社区学校课程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资源 | 第43-44页 |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社区学校课程开发的价值探析 | 第44-46页 |
二、核心素养对青少年社区学校课程开发的要求 | 第46-49页 |
(一)终身性的课程目标 | 第46-47页 |
(二)情境性的课程内容 | 第47页 |
(三)实践性的课程实施 | 第47-48页 |
(四)综合性的课程评价 | 第48-49页 |
第三章 Z社区学校课程开发的调查分析 | 第49-73页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49-52页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49-50页 |
(二)调查样本的情况 | 第50-52页 |
二、调查结果的具体分析 | 第52-73页 |
(一)对社区学校课程开发的条件分析 | 第52-58页 |
(二)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态度分析 | 第58-60页 |
(三)对社区学校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 第60-73页 |
第四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Z社区学校课程开发个案研究 | 第73-83页 |
一、社区文化活动 | 第73-75页 |
二、课程拓展延伸活动 | 第75-79页 |
三、专业素养课程 | 第79-81页 |
四、Z社区学校课程开发的经验总结 | 第81-83页 |
(一)自主性的形成 | 第81-82页 |
(二)合作性的提升 | 第82页 |
(三)实践性的借鉴 | 第82-83页 |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视角下青少年社区学校课程开发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 第83-93页 |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青少年社区学校课程开发的问题分析 | 第83-88页 |
(一)社区学校课程开发主体的缺失 | 第83-84页 |
(二)社区学校课程目标的偏失 | 第84页 |
(三)社区学校课程定位的模糊 | 第84-85页 |
(四)社区学校课程保障系统的缺位 | 第85-86页 |
(五)核心素养理念与课程实施的脱节 | 第86页 |
(六)社区学校课程内容趋同化 | 第86-87页 |
(七)社区学校课程评价单一化 | 第87-88页 |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青少年社区学校课程开发的策略研究 | 第88-93页 |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青少年社区学校课程开发需要多主体的参与 | 第88-89页 |
(二)青少年社区学校课程的具体目标需要核心素养的转化 | 第89页 |
(三)明确课程定位,领会课程理念,密切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 第89-90页 |
(四)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多样化课程内容的设置 | 第90页 |
(五)加强保障系统对青少年社区学校课程的支持 | 第90-91页 |
(六)核心素养视角下青少年社区学校多层次课程评价机制的建立 | 第91-93页 |
结语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附录 | 第99-114页 |
附录一 | 第99-103页 |
附录二 | 第103-108页 |
附录三 | 第108-112页 |
附录四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