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4-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一章 15-18世纪中西方纺织技术发展比较 | 第22-66页 |
一、15-18世纪中国纺织技术的发展 | 第22-43页 |
(一) 丝纺技术 | 第22-33页 |
(二) 棉纺技术 | 第33-38页 |
(三) 麻葛纺织技术 | 第38-41页 |
(四) 毛纺技术 | 第41-43页 |
二、15—18世纪西方同时期纺织技术的发展 | 第43-63页 |
(一) 毛纺技术 | 第43-58页 |
(二) 麻纺技术 | 第58-60页 |
(三) 棉纺技术 | 第60-61页 |
(四) 丝纺技术 | 第61-63页 |
三、15—18世纪中西方纺织科技发展比较分析 | 第63-66页 |
第二章 15-18世纪中西方制盐技术的发展比较 | 第66-97页 |
一、15-18世纪中国制盐技术的发展 | 第67-85页 |
(一) 海盐的生产 | 第67-72页 |
(二) 池盐的生产 | 第72-74页 |
(三) 井盐的生产 | 第74-85页 |
二、15—18世纪西方制盐技术的发展 | 第85-94页 |
(一) 中世纪末期欧洲制盐技术 | 第86-88页 |
(二) 16-17世纪欧洲制盐技术的改进 | 第88-92页 |
(三) 18世纪欧洲制盐技术的改革 | 第92-94页 |
三、15—18世纪中西方制盐业发展的比较与思考 | 第94-97页 |
第三章 15—18世纪中西方矿冶技术的发展比较 | 第97-181页 |
一、15—18世纪中国矿冶技术的发展 | 第97-145页 |
(一) 矿物的开采 | 第98-113页 |
(二) 矿物的熔炼 | 第113-130页 |
(三) 铸造 | 第130-138页 |
(四) 锤锻 | 第138-145页 |
二、15—18世纪西方矿冶技术的发展 | 第145-174页 |
(一) 中世纪后期的矿冶技术——以《论冶金》为主要研究对象 | 第146-162页 |
(二) 16—17世纪西方矿冶业的发展 | 第162-169页 |
(三) 18世纪西方矿冶业的进步 | 第169-174页 |
三、中西方矿冶技术的交流——阿格里科拉《论冶金》的东传 | 第174-178页 |
四、我国矿冶技术渐渐落后西方的深层分析 | 第178-181页 |
第四章 15-18世纪中西方水利技术的发展比较 | 第181-231页 |
一、15-18世纪中国水利技术的发展 | 第182-212页 |
(一) 治河 | 第182-189页 |
(二) 水资源的利用与治理 | 第189-204页 |
(三) 施工技术改良 | 第204-212页 |
二、15-18世纪西方水利技术的发展 | 第212-227页 |
(一) 城市供排水的发展变化 | 第212-217页 |
(二) 堤坝的发展 | 第217-220页 |
(三) 西方运河的兴建 | 第220-227页 |
三、15-18世纪中西方水利技术发展的比较分析 | 第227-231页 |
第五章 15-18世纪中西方农业技术发展比较 | 第231-252页 |
一、15-18世纪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 第231-239页 |
(一) 农书和农业理论的发展 | 第231-233页 |
(二) 经营模式改变 | 第233-234页 |
(三)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增加收入为中心的多种经营 | 第234-236页 |
(四) 多熟制和新作物引进 | 第236-237页 |
(五) 农具制造技术发展 | 第237-239页 |
二、西方15-18世纪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机械化过程 | 第239-246页 |
(一) 15-17世纪西方农业改革的初步探索 | 第240-243页 |
(二) 18世纪工业革命带动下的农业改革 | 第243-246页 |
三、15-18世纪中国对西方农业技术进步的帮助 | 第246-249页 |
四、中西农业发展模式对当今农业发展的启迪 | 第249-252页 |
第六章 15-18世纪中西方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整体思考 | 第252-262页 |
一、西方近代科学的起源 | 第253-256页 |
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停滞探析 | 第256-258页 |
三、科学革命的产生 | 第258-261页 |
四、总结 | 第261-262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270页 |
致谢 | 第2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