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格尔煤田小鱼沟煤矿6~#煤层伴生元素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12-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5-21页 |
2.1 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 | 第15-16页 |
2.2 地质背景 | 第16-20页 |
2.2.1 地形地貌和地表水系 | 第16页 |
2.2.2 构造 | 第16页 |
2.2.3 地层 | 第16-18页 |
2.2.4 太原组煤层分布特征 | 第18-20页 |
2.3 6~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 第21-26页 |
3.1 样品采集 | 第21-22页 |
3.2 样品制备 | 第2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3.3.1 显微煤岩观测 | 第23-24页 |
3.3.2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 | 第24页 |
3.3.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 第24页 |
3.3.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4页 |
3.3.5 工业分析 | 第24-26页 |
第四章 煤岩学特征研究 | 第26-38页 |
4.1 宏观煤岩组分研究 | 第26页 |
4.2 显微煤岩组分研究 | 第26-34页 |
4.2.1 镜质组 | 第28-29页 |
4.2.2 惰质组 | 第29-32页 |
4.2.3 壳质组 | 第32-34页 |
4.3 煤的无机显微组分研究 | 第34-37页 |
4.3.1 粘土矿物 | 第34-36页 |
4.3.2 硫化物 | 第36-37页 |
4.3.3 其他矿物 | 第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煤中的常量元素研究 | 第38-43页 |
5.1 煤中常量元素 | 第38-41页 |
5.1.1 常量元素的含量特征 | 第38-40页 |
5.1.2 不同地区常量元素的含量对比 | 第40-41页 |
5.1.3 常量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 | 第41页 |
5.2 常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41-4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煤中的微量元素研究 | 第43-63页 |
6.1 微量元素特征 | 第43-52页 |
6.1.1 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 第45-47页 |
6.1.2 煤层垂向分布特征 | 第47-52页 |
6.2 煤中几种有害微量元素 | 第52-54页 |
6.2.1 亲石性有害微量元素 | 第52-53页 |
6.2.2 与硫化物相关的有害微量元素 | 第53-54页 |
6.2.3 其它有害微量元素 | 第54页 |
6.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向 | 第54-55页 |
6.4 煤中稀土元素特征 | 第55-60页 |
6.4.1 稀土元素含量特征 | 第56-57页 |
6.4.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7-59页 |
6.4.3 稀土元素分布模式 | 第59-60页 |
6.5 潜在矿床LI和GA的讨论 | 第60-6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七章 煤中伴生元素赋存特征研究 | 第63-69页 |
7.1 显微组分与微量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63-64页 |
7.2 元素间的共生组合关系 | 第64-67页 |
7.2.1 相关性分析 | 第64-66页 |
7.2.2 聚类分析 | 第66-67页 |
7.3 常量元素赋存特征 | 第67-68页 |
7.4 微量元素赋存特征 | 第68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