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6页 |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4-15页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1页 |
2.1 工区位置 | 第16-17页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7-18页 |
2.3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8-19页 |
2.4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9-21页 |
2.4.1 古新世-始新世中期-伸展断陷期 | 第19-20页 |
2.4.2 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热沉降阶段 | 第20页 |
2.4.3 渐新世东营期-走滑拉分再裂陷阶段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21-44页 |
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对比技术 | 第21-23页 |
3.2 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 | 第23-29页 |
3.2.1 长期基准面旋回下降与上升的转换面 | 第24-26页 |
3.2.2 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与下降的转换面 | 第26-29页 |
3.3 高分辨率基准面旋回的划分与对比 | 第29-44页 |
3.3.1 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 第29-31页 |
3.3.2 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 | 第31-38页 |
3.3.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 | 第38-44页 |
第四章 沉积相展布及演化规律 | 第44-60页 |
4.1 主要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44-51页 |
4.1.1 河流三角洲 | 第44-46页 |
4.1.2 辫状三角洲 | 第46-47页 |
4.1.3 扇三角洲 | 第47-48页 |
4.1.4 滨浅湖滩坝 | 第48-49页 |
4.1.5 浊积扇 | 第49-50页 |
4.1.6 湖泊相 | 第50-51页 |
4.2 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体系分布 | 第51-57页 |
4.2.1 东三层序中期旋回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51-52页 |
4.2.2 东二下层序中期旋回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52-54页 |
4.2.3 东二上层序中期旋回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54-57页 |
4.3 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及演化 | 第57页 |
4.4 缓坡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和沉积充填模式 | 第57-60页 |
4.4.1 长轴河流三角洲高分辨率率层序地层和沉积充填模式 | 第57-58页 |
4.4.2 短轴辫状三角洲高分辨率率层序地层和沉积充填模式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储集砂体分布特征及重点砂体描述 | 第60-76页 |
5.1 储集砂体分布特征 | 第60-61页 |
5.2 储集砂体主控因素分析 | 第61-70页 |
5.2.1 物源因素控制沉积体系类型 | 第61-63页 |
5.2.2 层序演化控制砂体发育规模 | 第63-64页 |
5.2.3 层序界面性质控制砂体发育位置 | 第64-65页 |
5.2.4 坡折—沟槽体系控制砂体展布格局 | 第65-67页 |
5.2.5 断裂组合控制砂体分布样式 | 第67-70页 |
5.3 重点砂体描述 | 第70-76页 |
5.3.1 D3-1旋回砂体描述 | 第71页 |
5.3.2 D3-2旋回砂体描述 | 第71-73页 |
5.3.3 D3-3旋回砂体描述 | 第73页 |
5.3.4 D2L-S1砂体描述 | 第73-74页 |
5.3.5 D2L-S2砂体描述 | 第74页 |
5.3.6 D2L-S3砂体描述 | 第74-75页 |
5.3.7 D2L-S4砂体描述 | 第75-76页 |
第六章 地层岩性圈闭目标预测 | 第76-87页 |
6.1 油气成藏条件 | 第76-77页 |
6.2 油气藏分布规律 | 第77-78页 |
6.2.1 平面分布规律 | 第77页 |
6.2.2 垂向分布规律 | 第77-78页 |
6.3 地层岩性圈闭目标区预测 | 第78-87页 |
6.3.1 LD10-1S缓坡带 | 第78-80页 |
6.3.2 旅大10-3构造 | 第80-81页 |
6.3.3 LD10-2构造断层下降盘 | 第81-83页 |
6.3.4 LD10-1西侧断层陡坡带 | 第83-85页 |
6.3.5 LD10-1S凸起 | 第85-87页 |
第七章 主要认识与结论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