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1 研究概述 | 第13页 |
1.2 花青素研究进展 | 第13-23页 |
1.2.1 花青素的生理作用 | 第13-14页 |
1.2.2 花青素的结构及分类 | 第14-16页 |
1.2.3 花青素的生物合成 | 第16-17页 |
1.2.4 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 | 第17-21页 |
1.2.4.1 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结构基因 | 第18页 |
1.2.4.2 参与花青素代谢途径的转录因子 | 第18-20页 |
1.2.4.3 花青素代谢途径的调控 | 第20-21页 |
1.2.5 水稻中花青素代谢的研究 | 第21-22页 |
1.2.6 水稻花青素代谢途径的遗传改良 | 第22-23页 |
1.3 β-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2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6-45页 |
3.1 基本分子生物学实验 | 第26-29页 |
3.1.1 电转化感受态的制备 | 第26页 |
3.1.2 质粒抽提(碱裂解法) | 第26-27页 |
3.1.3 水稻叶片DNA小量抽提 | 第27页 |
3.1.4 水稻叶片高质量DNA大量抽提 | 第27-28页 |
3.1.5 RNA抽提及反转录 | 第28-29页 |
3.1.5.1 RNA抽提 | 第28-29页 |
3.1.5.2 反转录 | 第29页 |
3.2 单基因超表达载体构建 | 第29-34页 |
3.2.1 PCR获得目的基因 | 第29-30页 |
3.2.2 目的基因亚克隆至pEASY-Blunt Zero载体 | 第30-31页 |
3.2.3 超表达载体构建 | 第31-34页 |
3.3 聚合载体构建 | 第34-36页 |
3.3.1 供体载体构建 | 第34页 |
3.3.2 聚合载体的构建 | 第34-36页 |
3.4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 第36-37页 |
3.5 PCR阳性检测 | 第37页 |
3.6 Southern blotting检测 | 第37-40页 |
3.7 基因表达量检测 | 第40-41页 |
3.8 花青素测量 | 第41-43页 |
3.9 β-胡萝卜素测量 | 第43-44页 |
3.10 水稻杂交 | 第44-4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5-59页 |
4.1 OsC1、OsB2、OsPAC1单基因超表达分析 | 第45-55页 |
4.1.1 单基因超表达载体的获得 | 第45页 |
4.1.2 OsC1超表达分析 | 第45-49页 |
4.1.2.1 T_0代转化植株PCR阳性检测及拷贝数检测 | 第45-46页 |
4.1.2.2 OsC1基因表达量检测 | 第46-47页 |
4.1.2.3 表型鉴定 | 第47-48页 |
4.1.2.4 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结构基因表达量检测 | 第48-49页 |
4.1.3 OsPAC1超表达分析 | 第49-52页 |
4.1.3.1 T_0代转化植株PCR阳性检测及拷贝数检测 | 第49-50页 |
4.1.3.2 OsPAC1基因表达量检测 | 第50-51页 |
4.1.3.3 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结构基因表达量检测 | 第51-52页 |
4.1.4 OsB2超表达分析 | 第52-55页 |
4.1.4.1 T_0代转化植株PCR阳性检测和OsB2表达量检测 | 第52-53页 |
4.1.4.2 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结构基因表达量检测 | 第53-55页 |
4.2 双基因聚合转化分析 | 第55页 |
4.2.1 双基因聚合载体的获得 | 第55页 |
4.2.2 表型鉴定 | 第55页 |
4.3 富含花青素和β-胡萝卜素水稻材料的培育 | 第55-59页 |
5 讨论 | 第59-63页 |
5.1 花青素相关转录因子的遗传转化分析 | 第59-61页 |
5.1.1 OsC1超表达分析 | 第59-60页 |
5.1.2 OsB2超表达分析 | 第60页 |
5.1.3 OsPAC1超表达分析 | 第60页 |
5.1.4 三个转录因子综合分析 | 第60-61页 |
5.2 富含花青素和β-胡萝卜素水稻材料培育的分析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6页 |
附录 | 第76-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