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跨国公司撤资理论 | 第18-23页 |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第18-20页 |
·垄断优势理论 | 第18页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18-19页 |
·内部化理论 | 第19页 |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19-20页 |
·跨国公司撤资理论 | 第20-23页 |
·跨国公司撤资定义 | 第20页 |
·主要撤资学说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在华跨国公司撤资历史与现状 | 第23-30页 |
·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 | 第23-25页 |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9 年——1986 年) | 第24页 |
·第二阶段:持续发展阶段(1987 年——1991 年) | 第24页 |
·第三阶段:高速增长阶段(1992 年——1996 年) | 第24页 |
·第四阶段:结构调整阶段(1997 年至今) | 第24-25页 |
·在华跨国公司撤资 | 第25-30页 |
·历年在华跨国公司撤资数分析 | 第25-26页 |
·历年在华直接撤资额分析 | 第26页 |
·主要在华直接投资国撤资分析 | 第26-30页 |
第四章 在华跨国公司撤资对我国的影响 | 第30-33页 |
·对就业的影响 | 第30-31页 |
·就业数量方面 | 第30页 |
·劳动力素质方面 | 第30-31页 |
·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 第31页 |
·资本金融项目方面 | 第31页 |
·经常项目方面 | 第31页 |
·对整个引资计划的影响 | 第31-32页 |
·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 | 第32-33页 |
第五章 在华跨国公司撤资实证分析及预警 | 第33-42页 |
·研究成果回顾 | 第33-35页 |
·在华跨国公司撤资影响因素理论成果 | 第33-34页 |
·预警模型回顾 | 第34-35页 |
·在华跨国公司撤资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预警 | 第35-40页 |
·研究方法与变量的选择 | 第35-38页 |
·实证检验 | 第38-40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0页 |
·研究小结 | 第40页 |
·在华跨国公司撤资预警 | 第40-42页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第42-46页 |
·事前预防 | 第42-43页 |
·建立健全外商撤资预警机制 | 第42页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42页 |
·加强外商来华投资制度供给 | 第42-43页 |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产业集群 | 第43页 |
·积极引入链式投资 | 第43页 |
·事中控制 | 第43-44页 |
·建立撤资干预机制 | 第43-44页 |
·提供撤资替代方案 | 第44页 |
·采取产业调整政策强制不良外资撤出 | 第44页 |
·事后补救 | 第44-46页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4-45页 |
·制定产业援助政策 | 第45-4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研究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