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外页岩气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美国页岩气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2 加拿大页岩气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4 国内页岩气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1 理论研究方面 | 第16-18页 |
1.4.2 实际勘探开发方面 | 第18-19页 |
1.5 存在问题 | 第19页 |
1.6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9-20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6.2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7 完成工作量 | 第20-22页 |
1.8 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29页 |
2.1 地理交通位置 | 第23页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3-26页 |
2.2.1 构造地质单元 | 第23-24页 |
2.2.2 构造演化 | 第24-26页 |
2.3 区域沉积特征 | 第26-29页 |
第3章 构造强改造区划分及其地质特征 | 第29-69页 |
3.1 构造改造区划分 | 第29-31页 |
3.1.1 构造改造作用 | 第29页 |
3.1.2 构造改造区划分原则 | 第29-30页 |
3.1.3 构造改造区类型划分标准 | 第30-31页 |
3.2 城口地区构造强改造区定义 | 第31-32页 |
3.3 构造强改造区构造特征 | 第32-45页 |
3.3.1 主要断裂特征 | 第32-37页 |
3.3.2 构造带特征 | 第37-40页 |
3.3.3 构造样式 | 第40-45页 |
3.4 构造强改造区地层、沉积特征 | 第45-51页 |
3.4.1 南北相区划分依据 | 第45页 |
3.4.2 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北相区)地层特征 | 第45-48页 |
3.4.3 扬子地层区(南相区)地层特征 | 第48-51页 |
3.5 构造强改造区页岩气目的层特征 | 第51-69页 |
3.5.1 目的层地层特征 | 第51-60页 |
3.5.2 目的层沉积特征 | 第60-69页 |
第4章 构造强改造区页岩气富集条件 | 第69-117页 |
4.1 构造强改造区页岩生烃条件 | 第69-77页 |
4.1.1 有机质丰度 | 第69-72页 |
4.1.2 有机质成熟度 | 第72-75页 |
4.1.3 有机质类型 | 第75-77页 |
4.2 构造强改造区页岩气储集条件 | 第77-89页 |
4.2.1 矿物组分特征 | 第77-78页 |
4.2.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78-82页 |
4.2.3 储集空间特征 | 第82-87页 |
4.2.4 测井响应特征 | 第87-89页 |
4.3 构造强改造区页岩气保存条件 | 第89-112页 |
4.3.1 厚度埋深与页岩气保存 | 第89-91页 |
4.3.2 盖层及顶底板条件与页岩气保存 | 第91-94页 |
4.3.3 生排烃史与页岩气保存 | 第94-95页 |
4.3.4 构造运动与页岩气保存 | 第95-96页 |
4.3.5 断裂发育与页岩气保存 | 第96-99页 |
4.3.6 裂缝发育与页岩气保存 | 第99-104页 |
4.3.7 构造样式与页岩气保存 | 第104-109页 |
4.3.8 岩石力学与页岩气保存 | 第109-112页 |
4.4 页岩含气性特征 | 第112-117页 |
4.4.1 吸附气量 | 第112-113页 |
4.4.2 现场解吸 | 第113-117页 |
第5章 构造强改造区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 第117-135页 |
5.1 深水陆棚富有机质页岩是页岩气富集的物质基础 | 第117-119页 |
5.2 页岩热演化程度是页岩气富集的时间窗口 | 第119-120页 |
5.3 大量有机质孔和层内裂缝组合是页岩气富集的空间保障 | 第120-123页 |
5.4 有利构造样式是页岩气富集的成藏基础 | 第123-129页 |
5.4.1 页岩的自封闭性和双向异性 | 第123-124页 |
5.4.2 构造样式与保存条件的关系 | 第124-126页 |
5.4.3 强中弱改造区不同构造样式对比 | 第126-129页 |
5.5 构造改造强度是破坏页岩气富集的主要因素 | 第129-131页 |
5.5.1 抬升剥蚀 | 第129页 |
5.5.2 断层发育 | 第129-130页 |
5.5.3 构造改造作用与烃源岩热演化的匹配关系 | 第130-131页 |
5.6 强中弱改造区页岩气富集条件对比 | 第131-135页 |
5.6.1 强中弱改造区页岩气富集条件的相似性 | 第131-132页 |
5.6.2 强中弱改造区页岩气富集条件的差异性 | 第132-135页 |
第6章 构造强改造区页岩气有利区预测 | 第135-148页 |
6.1 页岩气有利区指标优选及初步评价 | 第135-137页 |
6.2 渝东北页岩气保存条件指标优选与有利区预测 | 第137-145页 |
6.2.1 保存条件评价的意义 | 第137-139页 |
6.2.2 保存条件评价指标体系 | 第139-145页 |
6.3 渝东北下寒武统页岩气有利区预测 | 第145-148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