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9-14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原料制备 | 第16-20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6-17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16-17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17页 |
2.2 配合物配体的制备 | 第17-18页 |
2.2.1 [Cu(R,R-3-MeOsalcy)]的制备 | 第17页 |
2.2.2 [Cu(S,S-3-MeOsalcy)]的制备 | 第17-18页 |
2.2.3 [Cu(3-MeO-Me_2valpn)]的制备 | 第18页 |
2.3 稀土硝酸盐的制备 | 第18-20页 |
第三章 [Fe(CN)_6]_3-作为三齿配体形成的配合物 | 第20-30页 |
3.1 引言 | 第20页 |
3.2 配合物1和2的合成 | 第20-21页 |
3.3 配合物1-2的晶体结构 | 第21-24页 |
3.4 配合物1-2的红外光谱 | 第24-25页 |
3.5 配合物1-2的磁学性质 | 第25-27页 |
3.6 配合物1-2的CD光谱性质 | 第27-28页 |
3.7 小结 | 第28-30页 |
第四章 [Fe(CN)_6]_3-作为双齿配体形成的配合物 | 第30-54页 |
4.1 引言 | 第30-31页 |
4.2 [Fe(CN)_6]_3-作为双齿配体形成二聚体结构 | 第31-48页 |
4.2.1 配合物3-8的合成 | 第31页 |
4.2.2 配合物3-8的结构 | 第31-38页 |
4.2.3 配合物3-8的红外光谱 | 第38页 |
4.2.4 配合物3-8的磁学性质 | 第38-46页 |
4.2.5 CD光谱 | 第46-47页 |
4.2.6 荧光性质 | 第47-48页 |
4.3 作为双齿配体形成的之字形链状配合物 | 第48-53页 |
4.3.1 配合物9和10的合成 | 第48页 |
4.3.2 配合物10的结构 | 第48-51页 |
4.3.3 配合物9和10的红外光谱 | 第51页 |
4.3.4 配合物10的磁学性质 | 第51-53页 |
4.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Fe(CN)_6]_3-作为单齿配体形成的配合物 | 第54-82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三核配合物11和12 | 第54-63页 |
5.2.1 配合物11和12的合成 | 第54-55页 |
5.2.2 配合物11和12的晶体结构 | 第55-58页 |
5.2.3 配合物11和12的红外光谱 | 第58页 |
5.2.4 配合物11和12的磁学性质 | 第58-61页 |
5.2.5 CD光谱 | 第61-62页 |
5.2.6 荧光性质 | 第62-63页 |
5.3氢键连接的六核超分子配合物13-22 | 第63-80页 |
5.3.1 配合物13-22的合成 | 第63页 |
5.3.2 配合物13-22的晶体结构 | 第63-67页 |
5.3.3 配合物 13-22 的红外光谱 | 第67页 |
5.3.4 配合物13-22的磁学性质 | 第67-79页 |
5.3.5 CD光谱 | 第79-80页 |
5.4 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