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1-1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高铁快运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4-19页 |
2.1.1 国外运输模式现状 | 第14页 |
2.1.2 国外运输模式现状总结 | 第14-15页 |
2.1.3 国内运输模式现状 | 第15-19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高铁快运市场分析 | 第23-40页 |
3.1 我国高铁快运的SWOT分析 | 第23-27页 |
3.1.1 我国高铁快运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分析 | 第23-25页 |
3.1.2 我国高铁快运的外部机遇和威胁分析 | 第25-27页 |
3.2 不同快运方式分担率研究 | 第27-30页 |
3.3 我国高铁快运市场规模分析 | 第30-39页 |
3.3.1 高铁快运市场规模预测基本思路 | 第30-31页 |
3.3.2 快运总体市场规模影响因素 | 第31-36页 |
3.3.3 快运市场总体规模预测 | 第36-39页 |
3.3.4 高铁快运市场规模分析 | 第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我国高铁快运运输模式研究 | 第40-55页 |
4.1 高铁快运运输模式类型 | 第40-42页 |
4.1.1 动检确认车 | 第40页 |
4.1.2 载客动车组捎带 | 第40-41页 |
4.1.3 客货混编 | 第41页 |
4.1.4 高铁货运专列 | 第41-42页 |
4.2 运输模式设施设备分析 | 第42-49页 |
4.2.1 运载设备分析 | 第42-46页 |
4.2.2 装载及装卸作业设备分析 | 第46-48页 |
4.2.3 场站作业分析 | 第48-49页 |
4.3 运输模式开行影响因素 | 第49-52页 |
4.3.1 物流设施设备作业能力影响 | 第49页 |
4.3.2 投资成本和货运量影响 | 第49-51页 |
4.3.3 线路运能富余情况影响 | 第51-52页 |
4.4 运输模式适应性及选择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我国高铁快运运输模式组合开行设计研究 | 第55-69页 |
5.1 我国高铁快运运输模式组合开行设计内容和限制因素 | 第56-57页 |
5.2 我国高铁快运运输模式组合开行设计 | 第57-59页 |
5.2.1 我国高铁快运运输模式组合开行设计原则 | 第57-58页 |
5.2.2 我国高铁快运运输模式组合开行设计思路 | 第58-59页 |
5.3 我国高铁快运运输模式组合开行模型 | 第59-63页 |
5.3.1 基本假设 | 第59页 |
5.3.2 模型构建 | 第59-63页 |
5.3.3 高铁快运运输模式组合模型 | 第63页 |
5.4 案例分析 | 第63-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69页 |
6.2 需要进步研究的问题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7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