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

基于Wi-Fi与蓝牙自组网混合通信的点餐系统研究与实现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0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5 论文组织结构第18-19页
    1.6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技术第20-32页
    2.1 现有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与分析第20-24页
        2.1.1 Wi-Fi数据通信技术研究与分析第20-21页
        2.1.2 蓝牙数据通信技术研究与分析第21-24页
    2.2 Adhoc概述第24-27页
        2.2.1 Adhoc概念第24-25页
        2.2.2 移动AdHoc简介第25-26页
        2.2.3 移动AdHoc路由协议简介第26-27页
    2.3 自组网手机终端的操作系统平台介绍第27-30页
        2.3.1 Android平台概述第28页
        2.3.2 Android平台的特点第28页
        2.3.3 Android体系结构第28-30页
    2.4 混合网通信的数据交换技术和格式介绍第30-31页
        2.4.1 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交换技术第30页
        2.4.2 网络数据交换格式第30-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点餐系统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第32-41页
    3.1 点餐系统需求分析第32-36页
        3.1.1 系统需求分析原则第32页
        3.1.2 系统功能需求第32-34页
        3.1.3 系统通信网络需求第34-35页
        3.1.4 通信数据类型需求第35页
        3.1.5 网络性能需求第35-36页
    3.2 系统设计第36-40页
        3.2.1 系统架构设计第36-37页
        3.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第37页
        3.2.3 网络通信设计第37页
        3.2.4 系统分层设计第37-38页
        3.2.5 系统数据库设计第38-40页
    3.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Wi-Fi与蓝牙混合通信关键技术第41-65页
    4.1 Wi-Fi通信技术第41-42页
        4.1.1 Wi-Fi通信技术的优缺点第41页
        4.1.2 Wi-Fi通信设计第41-42页
    4.2 蓝牙通信设计第42-53页
        4.2.1 蓝牙通信设计的限制第42-43页
        4.2.2 蓝牙通信设计的目标第43-44页
        4.2.3 蓝牙通信的体系结构设计第44-45页
        4.2.4 蓝牙通信路由表构建算法设计第45-51页
        4.2.5 蓝牙通信路由表维护算法设计第51-53页
        4.2.6 蓝牙通信路由过程第53页
    4.3 Wi-Fi与蓝牙混合通信的设计第53-55页
        4.3.1 混合通信的需求现状第53-54页
        4.3.2 混合通信的方式设计第54-55页
    4.4 混合通信在点餐系统中的应用第55-63页
        4.4.1 混合通信在点餐系统中的应用模型第55-57页
        4.4.2 应用模型实现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第57-63页
    4.5 混合网通信的优点第63页
    4.6 应用场景分析第63-64页
    4.7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5章 基于混合通信的点餐系统实现及测试第65-74页
    5.1 点餐系统功能实现及测试第65-68页
        5.1.1 手机端点餐功能的实现第65-66页
        5.1.2 PC端点餐功能的实现第66-68页
        5.1.3 测试的结果及分析第68页
    5.2 混合网组网功能测试第68-69页
        5.2.1 测试的目的及方法第68页
        5.2.2 测试的结果及分析第68-69页
    5.3 混合网通信性能测试第69-72页
        5.3.1 测试的目的及方法第69页
        5.3.2 测试的结果及分析第69-72页
    5.4 混合网和仅Wi-Fi网情况下通信性能比较测试第72-73页
        5.4.1 测试的目的、方法及结果第72-73页
        5.4.2 测试结果分析第73页
    5.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结论第74-76页
    论文总结第74-75页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致谢第80-81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1-82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研发的项目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MS诱变杜梨突变体及矮化相关基因研究
下一篇:三七皂苷生物合成途径中SS、DS基因的共超表达及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