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北宋时期的文集编纂与传播研究

中文摘要第14-17页
ABSTRACT第17-21页
绪论第22-33页
    第一节 研究动机第22-24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24-28页
        一、学术界在宋人文集生成方面的研究现状第24-27页
            (一) 中国古代书籍生成情况研究第25-26页
            (二) 断代(主要是宋代)书籍刊印研究第26页
            (三) 特定区域或特定模式的书籍刊刻研究第26-27页
        二、学术界在宋人文集传播方面的研究现状第27-28页
            (一) 综合研究第27页
            (二) 个案研究第27-28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第28-30页
        一、对北宋时期文集编纂与传播的背景考察第29页
        二、对北宋时期文集类型与特征的辨析与界定第29页
        三、对北宋时期文集编纂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第29-30页
        四、对北宋时期文集传播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第30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第30-33页
        一、实证和诠释相结合第30-31页
        二、剖析和比较相配合第31-32页
        三、演绎与归纳相融合第32-33页
上编 北宋时期文集的编纂研究第33-149页
    第一章 北宋时期文集编纂与传播的背景考察第33-51页
        第一节 统治者的提倡与文集编纂、传播的繁荣第33-36页
            一、君主“作品结集”的带动第33-35页
            二、君主的提倡和“御集”的影响第35-36页
        第二节 大型编书活动对文集编纂和传播的推动第36-38页
            一、“四大类书”的编纂第36-37页
            二、编书活动的影响与《西昆酬唱集》的生成第37-38页
        第三节 科举与荐举对文集传播的影响第38-46页
            一、北宋科举与荐举背景下的文集传播概况第38-41页
            二、北宋荐举背景下的文集投献第41-45页
                (一) 文集的抄本投献第41-43页
                (二) 文集的印本投献第43-45页
            三、北宋荐举约束制度对文集传播的影响第45-46页
        第四节 文人聚书、藏书对文集编纂的影响第46-47页
        第五节 北宋前期的刻书活动对文集传播的推动第47-51页
    第二章 北宋时期文集的类型第51-79页
        第一节 别集的类型第52-57页
            一、时间维度:前人别集与北宋别集第52-54页
            二、作品数量维度:全部作品类别集与部分作品类别集第54-57页
                (一) 作品选集第54-56页
                (二) 阶段性作品集第56-57页
        第二节 总集的类型第57-79页
            一、前代总集第57-61页
            二、北宋总集第61-79页
                (一) 酬唱集第61-73页
                    1. 君臣酬唱集第61-62页
                    2. 朋辈酬唱集第62-71页
                        (1) 即时酬唱集第63-65页
                            ①“推颂酬唱集”第63-64页
                            ②“饯别酬唱集”第64-65页
                            ③“游览酬唱集”第65页
                        (2) 历时酬唱集第65-71页
                            ①《二李唱和集》第66页
                            ②《西昆酬唱集》第66-67页
                            ③《礼部唱和诗》与《同文馆唱和诗》第67-69页
                            ④《永嘉唱和集》、《睦州唱和诗》与《花溪唱和集》第69-70页
                            ⑤《山游唱和诗集》第70-71页
                    3. 同门酬唱集第71-72页
                    4. 士子酬唱集第72-73页
                (二) 赠行集第73-75页
                (三) 赋物集第75-76页
                (四) 追奠集第76-79页
    第三章 北宋时期对本朝文集的编纂第79-117页
        第一节 文集的编纂者第79-98页
            一、作者自编第79-81页
            二、他人编集第81-98页
                (一) 臣子编集第81-83页
                (二) 子嗣编集第83-87页
                    1. 直接子嗣编集第83-86页
                        (1) 一子独立编纂第83-85页
                        (2) 多子合力编纂第85-86页
                    2. 间接子嗣编集第86-87页
                (三) 兄弟编集第87-88页
                (四) 亲戚编集第88-90页
                    1. 叔为侄编集第88页
                    2. 侄为叔编集第88-89页
                    3. 其他亲戚编集第89-90页
                (五) 门生编集第90-93页
                (六) 友人编集第93-95页
                (七) 追慕者编集第95-96页
                (八) 逐利者或商人编集第96-97页
                (九) 地方官员编集第97-98页
        第二节 文集的编纂理念第98-109页
            一、求精编第98-103页
                (一) 求精集第99-101页
                (二) 求精选第101-103页
            二、求全编第103-109页
                (一) 别集“求全编”第103-105页
                (二) 总集“求全编”第105-109页
                    1. 唱和集“求全编”第105-106页
                    2. 送行集“求全编”第106-107页
                    3. 追奠集“求全编”第107页
                    4. 家集“求全编”第107-109页
        第三节 文集的编纂原则第109-117页
            一、作品“以类相从”的编纂原则第109-112页
            二、“奏议不入文集”的编纂原则第112-117页
                (一) “奏议不入文集”的现象考察第112-114页
                (二) “奏议不入文集”的原因探究第114-117页
                    1. 奏议的实时性和机密性第114-116页
                    2. 保护奏议当事人及其后人的需要第116-117页
    第四章 北宋时期对唐人文集的编纂第117-149页
        第一节 北宋时期唐集的编纂方式第117-128页
            一、辑编第117-122页
                (一) 有“旧集”基础的辑编第118-121页
                (二) 无“旧集”基础的辑编第121-122页
            二、重编第122-126页
                (一) 在多个底本基础上详加校勘后重新编纂第123-124页
                (二) 在一个文本内重新编排作品后再编纂第124-125页
                (三) 融作品与注释为一体重新编纂第125-126页
            三、选编第126-128页
        第二节 北宋唐集编纂的个案考察——杜甫诗集的编纂第128-149页
            一、北宋时期杜甫诗集编纂的概况第128-140页
                (一) 仁宗时期杜甫诗集的编纂第128-133页
                    1. 苏舜钦编纂杜集第128-129页
                    2. 王洙编纂杜集第129-130页
                    3. 王安石编纂杜集第130-131页
                    4. 王琪编纂、刊印杜集第131-133页
                (二) 神宗至徽宗时期杜集的编纂第133-140页
                    1. 神宗时期的杜集编纂第133-136页
                    2. 哲宗时期的杜集编纂第136-138页
                    3. 徽宗时期的杜集编纂第138-140页
            二、北宋时期杜集编纂兴盛的原因第140-149页
                (一) 杜诗精神与北宋时代精神的契合第141-144页
                (二) 北宋文人对杜诗“广博”的认可及其“标杆”地位的确立第144-149页
下编 北宋时期文集的传播研究第149-248页
    第五章 北宋时期文集的抄写与版刻传播第149-174页
        第一节 文集的抄写传播第149-160页
            一、文集抄写传播的背景第149-151页
            二、文集抄写传播的类型第151-160页
                (一) 抄写“进献集”第151-152页
                (二) 抄写“干谒集”第152-154页
                (三) 抄写“赏读集”第154-156页
                (四) 抄写“求序集”第156-158页
                (五) 抄写传播的其他类型第158-160页
        第二节 文集的版刻传播第160-174页
            一、北宋时期的书籍版刻生态第160-163页
            二、北宋时期的文集版印第163-174页
                (一) 文集版印的源头第163-164页
                (二) 文集版印的中心第164-169页
                    1. 开封第165-166页
                    2. 杭州第166-168页
                    3. 成都第168-169页
                (三) 文集版印的类型第169-174页
                    1. 君主文集的版印第169-170页
                    2. 文人文集的版印第170-173页
                    3. 僧人文集的版印第173-174页
    第六章 北宋时期文集的“行卷式”传播第174-190页
        第一节 北宋时期文集“行卷式”传播的概况第174-176页
        第二节 北宋时期文集“行卷式”传播的特点第176-181页
            一、传播目的的功利性与传播路径的单一性第176-178页
            二、传播内容的精品化和传播文本的临时性第178-179页
            三、传播对象的明确性和传播时间的固定性第179-181页
        第三节 北宋时期文集“行卷式”传播的模式第181-184页
            一、“射线群”传播第181-183页
            二、代表作品“领衔”传播第183-184页
        第四节 北宋时期文集“行卷式”传播的阻力和动力第184-190页
            一、“行卷式”传播的阻力第184-186页
                (一) 制度层面的阻力第184-185页
                (二) 非制度层面的阻力第185-186页
            二、“行卷式”传播的动力第186-190页
                (一) 前代举子“行卷”惯例的影响第187-188页
                (二) 行卷成功者所带来的鼓舞第188-190页
    第七章 荐举与北宋时期文集的传播第190-202页
        第一节 北宋时期荐举制度概况第190-192页
        第二节 北宋“荐举”对文学素养的要求第192-194页
        第三节 “荐举”制度对文集传播的影响第194-199页
            一、“荐举”制度下文集的特定渠道传播第194-196页
            二、“荐举”制度下文集的“二次传播”第196-197页
            三、“荐举”制度下文集的广辐射面传播第197-199页
        第四节 “荐举”背景下文集传播的特点第199-202页
            一、传播过程的“放”、“收”合一第199-200页
            二、传播文集的“成熟”、“非成熟”兼有第200-202页
    第八章 思想宣扬与文集投献——以释契嵩《辅教编》的传播为例第202-211页
        第一节 《辅教编》的创作缘起与初次投献第202-205页
        第二节 《辅教编》的再次投献与传播目的的实现第205-211页
            一、《辅教编》的再次投献及其传播特点第205-206页
            二、《辅教编》向君主的投献第206-208页
            三、《辅教编》传播目的的实现第208-209页
            四、《辅教编》投献传播的特点第209-211页
    第九章 售书与购书:宋人文集传播的商业模式第211-221页
        第一节 北宋时期官、私刊印与书籍售卖第212-214页
        第二节 北宋时期文集售卖的渊源与表现第214-218页
            一、北宋时期文集售卖的渊源第214-215页
            二、北宋时期文集售卖的表现第215-218页
        第三节 北宋时期文集的盗版销售第218-221页
    第十章 进献与恩赐:宋人文集传播的上行与下行第221-236页
        第一节 进献:宋人文集的上行传播第221-230页
            一、北宋时期书籍(包括文集)进献的背景第221-223页
            二、书籍进献对文集传播的推动第223-224页
            三、北宋时期文集的进献要求与传播效应第224-226页
            四、北宋时期文集进献的不同类型第226-229页
            五、北宋时期文集进献的弊端第229-230页
        第二节 恩赐:宋人文集的下行传播第230-236页
            一、北宋时期文集“恩赐”传播的基础第230-232页
            二、北宋时期“恩赐”文集的类型第232-234页
                (一) 皇帝文集的“恩赐”第232-234页
                (二) 功勋大臣文集的“恩赐”第234页
            三、北宋时期文集“恩赐”传播的特点及成因第234-236页
    第十一章 北宋时期文集的“境外”传播第236-248页
        第一节 北宋时期文集“境外”传播的概况第236-238页
        第二节 北宋时期文集“境外”传播的途径与效应第238-248页
            一、北宋时期文集“境外”传播的途径第238-246页
                (一) 民间私传第238-241页
                (二) 使节传播第241-244页
                    1. 使节购买文集第242页
                    2. 使节抄录文集第242-243页
                    3. 使节受赐文集第243-244页
                (三) 商人传输第244-246页
                    1. 商人传输文集的方式第244-245页
                    2. 北宋对商人传输文集的限制第245-246页
            二、北宋时期文集“境外”传播的效应第246-248页
结语第248-250页
参考文献第250-256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256-257页
后记第257-258页

论文共2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雌激素受体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新型双靶点抗乳腺癌药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下一篇:影视翻译中的权力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