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发酵工艺论文

竹黄分离真菌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综述第9-19页
    1 竹黄的研究进展第9-15页
        1.1 竹黄的分布及寄主第9-10页
        1.2 竹黄的生物学特征第10-11页
            1.2.1 竹黄的外观形态第10页
            1.2.2 竹黄的显微结构第10-11页
            1.2.3 竹黄的分类地位第11页
        1.3 竹黄的化学成分第11-13页
            1.3.1 竹红菌素第11-13页
            1.3.2 蒽醌类化合物第13页
            1.3.3 竹黄多糖第13页
            1.3.4 11,11'-二去氧沃替西林第13页
        1.4 竹黄的应用第13-15页
            1.4.1 民间应用第13-14页
            1.4.2 抗肿瘤、抗病毒作用第14页
            1.4.3 镇痛作用第14页
            1.4.4 抗菌作用第14页
            1.4.5 抗炎、保肝作用第14页
            1.4.6 利尿作用第14页
            1.4.7 临床应用第14-15页
    2 蒽醌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5-18页
        2.1 蒽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第15页
        2.2 蒽醌类化合物的分布第15-16页
        2.3 蒽醌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第16-17页
            2.3.1 抗菌作用第16页
            2.3.2 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第16页
            2.3.3 明目、益智作用第16页
            2.3.4 防紫外线、抗诱变作用第16-17页
        2.4 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第17页
            2.4.1 溶剂提取第17页
            2.4.2 超声波提取(ultrasonic extraction)第17页
        2.5 蒽醌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第17-18页
            2.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17页
            2.5.2 薄层色谱法(TLC)第17-18页
            2.5.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第18页
    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第18-19页
第2章 竹黄分离真菌产蒽醌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第19-4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9-23页
        1.1 主要试剂第19-20页
        1.2 主要仪器第20页
        1.3 实验菌种第20页
        1.4 培养基第20页
        1.5 三株竹黄分离真菌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第20-21页
            1.5.1 菌株的活化和培养第20-21页
            1.5.2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1页
            1.5.3 蒽醌含量的测定第21页
            1.5.4 生物量的测定第21页
        1.6 单因素实验第21-22页
            1.6.1 碳源的比较第21页
            1.6.2 氮源的比较第21-22页
            1.6.3 微量矿质元素的比较第22页
            1.6.4 生长因子的比较第22页
            1.6.5 初始pH的比较第22页
            1.6.6 转速的比较第22页
        1.7 正交试验第22-23页
        1.8 统计分析第2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3-43页
        2.1 不同碳源对竹黄分离真菌液体发酵的影响第23-25页
        2.2 不同氮源对竹黄分离真菌液体发酵的影响第25-28页
        2.3 不同微量矿质元素对竹黄分离真菌液体发酵的影响第28-29页
        2.4 不同生长因子及浓度对竹黄分离真菌液体发酵的影响第29-33页
        2.5 不同转速对竹黄分离真菌液体发酵的影响第33-35页
        2.6 不同初始pH对竹黄分离真菌液体发酵的影响第35-37页
        2.7 正交试验第37-43页
            2.7.1 劲直帚枝霉CA011菌正交试验结果第37-39页
            2.7.2 瓜顶孢霉AJ014菌正交试验结果第39-41页
            2.7.3 棒状简枝霉YX016菌正交试验结果第41-43页
    3 小结与讨论第43-48页
        3.1 碳源的影响第43-44页
        3.2 氮源的影响第44-45页
        3.3 微量矿质元素的影响第45页
        3.4 生长因子及其浓度的影响第45-46页
        3.5 转速的影响第46页
        3.6 初始pH的影响第46-47页
        3.7 正交试验第47-48页
第3章 结论与展望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梭梭对不同程度模拟干旱胁迫的动态生理响应机制
下一篇:辽东楤木叶总皂苷对5-FU治疗乳腺癌小鼠的减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