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损害赔偿立法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3 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3.1 写作思路 | 第16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4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第2章 核损害赔偿法律基本理论概述 | 第18-29页 |
| 2.1 核损害的概念与范围 | 第18-21页 |
| 2.1.1 国际公约对核损害的界定 | 第18-19页 |
| 2.1.2 核电发达国家对核损害的界定 | 第19-21页 |
| 2.2 核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21-24页 |
| 2.2.1 侵权行为 | 第21-22页 |
| 2.2.2 损害事实 | 第22-23页 |
| 2.2.3 侵权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 第23-24页 |
| 2.3 核损害赔偿法律的基本原则 | 第24-28页 |
| 2.3.1 责任集中原则 | 第24-25页 |
| 2.3.2 无过错原则 | 第25页 |
| 2.3.3 财务保证原则 | 第25-27页 |
| 2.3.4 国家介入原则 | 第27-2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我国核损害赔偿的现行制度及立法必要性 | 第29-37页 |
| 3.1 我国核损害赔偿的现行制度 | 第29-31页 |
| 3.1.1 《核安全法》等法律对核损害赔偿的规定 | 第29-30页 |
| 3.1.2 行政法规对核损害赔偿的规定 | 第30-31页 |
| 3.2 我国核损害赔偿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 3.2.1 效力层级过低 | 第31-32页 |
| 3.2.2 缺乏可操作性 | 第32-33页 |
| 3.2.3 赔偿限额过低 | 第33-34页 |
| 3.3 我国核损害赔偿的立法必要性 | 第34-36页 |
| 3.3.1 核电产业健康发展的条件 | 第34页 |
| 3.3.2 增强公众对核事业的信心 | 第34-35页 |
| 3.3.3 推动核能国际合作的需要 | 第35-3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国际核损害赔偿立法实践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7-46页 |
| 4.1 国际公约 | 第37-39页 |
| 4.1.1 《巴黎公约》体系 | 第37-38页 |
| 4.1.2 《维也纳公约》体系 | 第38-39页 |
| 4.1.3 其他国际公约 | 第39页 |
| 4.2 核电发达国家的核损害赔偿立法实践 | 第39-42页 |
| 4.2.1 美国的核损害赔偿立法实践 | 第39-40页 |
| 4.2.2 日本的核损害赔偿立法实践 | 第40-41页 |
| 4.2.3 其他核电发达国家立法实践 | 第41-42页 |
| 4.3 国际核损害赔偿立法实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42-45页 |
| 4.3.1 建立与国际统一的赔偿制度 | 第42-43页 |
| 4.3.2 制定核损害赔偿的专门法律 | 第43-44页 |
| 4.3.3 构建多元化的损害救济体系 | 第44-4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5章 我国核损害赔偿的立法建议 | 第46-55页 |
| 5.1 我国核损害赔偿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46-47页 |
| 5.1.1 当前学界的两种观点 | 第46-47页 |
| 5.1.2 制定《核损害赔偿法》 | 第47页 |
| 5.2 《核损害赔偿法》的结构与立法目的 | 第47-50页 |
| 5.2.1 《核损害赔偿法》的结构 | 第47-49页 |
| 5.2.2 《核损害赔偿法》的立法目的 | 第49-50页 |
| 5.3 《核损害赔偿法》的重点内容 | 第50-54页 |
| 5.3.1 赔偿责任 | 第50-52页 |
| 5.3.2 财务保证 | 第52-53页 |
| 5.3.3 赔偿安排 | 第53页 |
| 5.3.4 司法管辖与诉讼时效 | 第53-54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