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枕梁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结构优化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11-12页 |
1.3 结构优化在轨道列车中的应用 | 第12-15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理论方法及软件介绍 | 第16-30页 |
2.1 有限元法 | 第16-18页 |
2.1.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 第16页 |
2.1.2 有限元法的算法原理 | 第16-18页 |
2.2 Goodman疲劳极限线图 | 第18-20页 |
2.2.1 基本概念 | 第18页 |
2.2.2 绘制方法 | 第18-20页 |
2.3 结构优化的基本原理 | 第20-22页 |
2.3.1 尺寸优化 | 第20-21页 |
2.3.2 形状优化 | 第21页 |
2.3.3 拓扑优化 | 第21-22页 |
2.4 变密度法的算法原理 | 第22-25页 |
2.4.1 拓扑优化的数学模型 | 第22-23页 |
2.4.2 基于SIMP法的变密度法 | 第23-25页 |
2.5 OptiStruct软件简介 | 第25-29页 |
2.5.1 OptiStruct结构优化方法 | 第25-26页 |
2.5.2 OptiStruct结构优化设计流程 | 第26-27页 |
2.5.3 OptiStruct拓扑优化技术简介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枕梁静强度及疲劳强度分析 | 第30-46页 |
3.1 枕梁的基本结构和参数 | 第30-31页 |
3.1.1 枕梁的主要结构 | 第30-31页 |
3.1.2 结构及材料的性能参数 | 第31页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3.3 枕梁静强度分析 | 第32-39页 |
3.3.1 载荷处理 | 第33-34页 |
3.3.2 计算工况 | 第34页 |
3.3.3 评定标准 | 第34页 |
3.3.4 结果分析 | 第34-39页 |
3.4 枕梁疲劳强度分析 | 第39-45页 |
3.4.1 载荷工况 | 第39-40页 |
3.4.2 疲劳评估位置 | 第40-41页 |
3.4.3 评定标准 | 第41-42页 |
3.4.4 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枕梁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 | 第46-53页 |
4.1 优化方案的确定 | 第46页 |
4.2 枕梁优化方案一 | 第46-49页 |
4.2.1 优化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 第46-47页 |
4.2.2 优化结果 | 第47-49页 |
4.3 枕梁优化方案二 | 第49-50页 |
4.3.1 优化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 第49页 |
4.3.2 优化结果 | 第49-50页 |
4.4 枕梁优化方案三 | 第50-52页 |
4.4.1 优化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 第50-51页 |
4.4.2 优化结果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优化方案校核 | 第53-76页 |
5.1 优化方案一 | 第53-60页 |
5.1.1 静强度校核 | 第53-57页 |
5.1.2 疲劳强度校核 | 第57-60页 |
5.2 优化方案二 | 第60-67页 |
5.2.1 静强度校核 | 第61-64页 |
5.2.2 疲劳强度校核 | 第64-67页 |
5.3 优化方案三 | 第67-75页 |
5.3.1 静强度校核 | 第68-72页 |
5.3.2 疲劳强度校核 | 第72-75页 |
5.4 优化情况分析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