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路车除尘箱流场分析及结构优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扫路车国内外发展现状概述 | 第10-13页 |
1.3 国内扫路车吸尘系统与除尘系统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内吸尘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除尘系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课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1.5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6 国内扫路车发展方向 | 第16页 |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除尘箱流场分析基础理论 | 第18-28页 |
2.1 除尘箱除尘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2.1.1 扫路结构及除尘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2.2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 | 第19页 |
2.3 流体仿真软件概述 | 第19-20页 |
2.4 数值求解模型的选择 | 第20-27页 |
2.4.1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20-21页 |
2.4.2 多相流模型的选择 | 第21-27页 |
2.4.3 颗粒粒径分布 | 第27页 |
2.4.4 多孔跳跃介质模型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除尘箱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28-36页 |
3.1 除尘箱流体仿真求解步骤 | 第28页 |
3.2 模型的建立与简化 | 第28-29页 |
3.3 网格的划分与质量检测 | 第29-31页 |
3.3.1 网格的划分 | 第29-30页 |
3.3.2 网格的质量检测 | 第30-31页 |
3.4 边界类型及求解相关参数的设定 | 第31-32页 |
3.4.1 连续相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31页 |
3.4.2 离散模型的选择及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31-32页 |
3.4.3 求解控制参数的设置 | 第32页 |
3.5 加速湍流计算收敛的方法 | 第32-33页 |
3.6 收敛的判断标准 | 第33-3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除尘箱流场模拟分析 | 第36-47页 |
4.1 除尘箱连续相流动分析 | 第36-41页 |
4.1.1 除尘箱气流分析各截面的建立 | 第36页 |
4.1.2 除尘箱气流分析 | 第36-39页 |
4.1.3 滤筒速度分布情况分析 | 第39-41页 |
4.2 离散相仿真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4.2.1 粒径对颗粒轨迹及滞留时间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 流分布均匀性的评判标准 | 第43-46页 |
4.3.1 流量分配系数 | 第43-44页 |
4.3.2 最大流量不均匀值 | 第44-45页 |
4.3.3 综合流量幅值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除尘箱结构的改进 | 第47-77页 |
5.1 除尘箱结构改进方案 | 第47页 |
5.2 单个导流板干预的流体分析 | 第47-54页 |
5.2.1 改进方案一流体分析 | 第47-51页 |
5.2.2 改进方案二流体分析 | 第51-54页 |
5.3 单个导流板改进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54-56页 |
5.4 多个导流板干预方案的流体分析 | 第56-66页 |
5.4.1 改进方案三流体分析 | 第56-60页 |
5.4.2 改进方案四流体分析 | 第60-63页 |
5.4.3 改进方案五流体分析 | 第63-66页 |
5.5 多个导流板干预方案的流体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5.6 组合导流板干预的流体分析 | 第67-70页 |
5.6.1 改进方案六流体分析 | 第67-68页 |
5.6.2 改进方案七流体分析 | 第68-70页 |
5.7 组合导流板的流体对比分析 | 第70-71页 |
5.8 不同改进方案类型间的对比分析 | 第71-72页 |
5.9 改进方案七的离散相仿真分析 | 第72-73页 |
5.10 斜向导流板位置的不同对气流分布的影响 | 第73-75页 |
5.11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