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免疫学论文

狂犬病毒强弱毒株差异性激活星状胶质细胞天然免疫通路的机制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第11-14页
第一章 研究进展综述第14-34页
    1 狂犬病毒第14-22页
        1.1 狂犬病毒的种属分类第14页
        1.2 狂犬病毒的基因组成结构第14-15页
        1.3 狂犬病毒的感染周期第15-16页
        1.4 病毒RNA转录复制的调控第16-17页
        1.5 狂犬病毒感染宿主全过程第17-19页
        1.6 实验室操作的狂犬病毒第19页
        1.7 狂犬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第19-21页
        1.8 狂犬病毒逆向转运机制第21-22页
    2 狂犬病毒激发天然免疫反应与逃逸天然免疫的机制研究进展第22-31页
        2.1 针对狂犬病毒感染的天然免疫反应第23-27页
        2.2 狂犬病毒逃逸天然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进展第27-31页
            2.2.1 P蛋白在狂犬病毒逃逸天然免疫反应中的研究进展第28页
            2.2.2 N蛋白对狂犬病毒逃逸天然免疫的影响第28-29页
            2.2.3 M蛋白对狂犬病毒逃逸天然免疫的影响第29页
            2.2.4 G蛋白对狂犬病毒致病性的影响第29-30页
            2.2.5 狂犬病毒逃逸凋亡的发生第30-31页
    3 血脑屏障BBB第31-33页
    4 星状胶质细胞第33-34页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4-35页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第35-53页
    3.1 实验材料第35-39页
        3.1.1 细胞、毒株、菌株和小鼠第35页
        3.1.2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第35-36页
        3.1.3 培养基及其配制第36-37页
        3.1.4 主要缓冲液与相关试剂及其配制第37-39页
        3.1.5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第39页
        3.1.6 分子生物学分析软件第39页
    3.2 实验方法第39-53页
        3.2.1 强毒弱毒小鼠致病性感染模型的建立第39-43页
        3.2.2 原代神经类细胞的分离培养第43-44页
        3.2.3 病毒感染细胞第44-45页
        3.2.4 抑制剂处理细胞第45页
        3.2.5 重组病毒表达B2c-DRV-(N,P,G或M)的构建与拯救第45页
        3.2.6 病毒滴定第45-46页
        3.2.7 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第46-47页
        3.2.8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第47-48页
        3.2.9 细胞样品总RNA的提取、RT-PCR及实时定量PCR第48-50页
        3.2.10 IFN敏感性试验第50-51页
        3.2.11 体外BBB模型的建立第51页
        3.2.12 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定量分析第51-52页
        3.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52-53页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第53-80页
    4.1 强毒株、弱毒株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第53-55页
    4.2 狂犬病毒野毒株持续性感染原代星状胶质细胞第55-57页
    4.3 狂犬病毒野毒株能够持续感染人源星状胶质细胞第57-58页
    4.4 狂犬病毒野毒能感染小鼠脑中的星状胶质细胞第58-59页
    4.5 狂犬病毒弱毒株感染星状胶质细胞激发更强的MAVS信号通路第59-62页
    4.6 狂犬病毒弱毒株感染星状胶质细胞产生更多的IFN第62-63页
    4.7 狂犬病毒弱毒感染星状细胞产生更多的dsRNA第63-64页
    4.8 MAVS是狂犬病毒弱毒株暂时性感染星状胶质细胞的关键天然免疫通路第64-66页
    4.9 狂犬病毒弱毒株能感染MAVS基因敲除的小鼠脑部星状胶质细胞第66-68页
    4.10 MAVS是抵抗狂犬病毒弱毒株感染的重要信号分子第68-70页
    4.11 TBK1在星状胶质细胞抵抗狂犬病毒弱毒株感染中发挥作用第70-72页
    4.12 狂犬病毒野毒株的N、P、G并不能改变其感染星状细胞的能力第72-74页
    4.13 狂犬病毒弱毒株感染星状胶质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因子第74-76页
    4.14 星状胶质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调控BBB通透性第76-80页
第五章 讨论第80-85页
第六章 总结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100页
附录第100-101页
发表论文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外猪种胚胎不同发育时期骨骼肌转录组和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
下一篇:鼠伤寒沙门氏菌LPS诱导雏鸡胸腺损伤机制的转录组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