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供销管理论文

供应链虚拟整合的动因及效能结果研究

摘要第4-9页
Abstract第9-14页
1. 绪论第19-31页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第19-2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9-20页
        1.1.2 研究目的第20-22页
        1.1.3 研究意义第22-23页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的界定第23-27页
        1.2.1 研究对象第23-24页
        1.2.2 研究范围第24-27页
    1.3 逻辑路线与结构安排第27-29页
        1.3.1 逻辑路线第27-28页
        1.3.2 结构安排第28-29页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29-31页
2. 文献综述第31-73页
    2.1 环境不确定性第31-39页
        2.1.1 环境不确定性的概念第31-35页
        2.1.2 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第35-39页
    2.2 管理者认知第39-45页
        2.2.1 认知的概念第39-40页
        2.2.2 管理者认知的概念第40-42页
        2.2.3 管理者认知的维度第42-45页
    2.3 供应链虚拟整合第45-64页
        2.3.1 供应链的概念第45-46页
        2.3.2 供应链整合的概念第46-52页
        2.3.3 供应链虚拟整合的概念第52-55页
        2.3.4 供应链整合与供应链虚拟整合的联系与区别第55-60页
        2.3.5 供应链虚拟整合的维度第60-64页
    2.4 企业柔性效能第64-72页
        2.4.1 企业效能的概念第64-66页
        2.4.2 企业柔性效能的概念第66-68页
        2.4.3 企业柔性效能的维度第68-72页
    2.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3. 供应链虚拟整合的运行机理研究第73-125页
    3.1 供应链虚拟整合产生的逻辑动因第74-91页
        3.1.1 环境不确定性对供应链虚拟整合的作用第75-85页
        3.1.2 管理者认知对供应链虚拟整合的作用第85-88页
        3.1.3 供应链虚拟整合的基本特征第88-91页
    3.2 供应链虚拟整合的经济学动因第91-100页
        3.2.1 供应链虚拟整合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第91-94页
        3.2.2 供应链虚拟整合与机会主义的防范第94-95页
        3.2.3 供应链虚拟整合与企业间的均衡第95-100页
    3.3 供应链虚拟整合的缓冲机理第100-124页
        3.3.1 供应链虚拟整合缓冲的内涵第102-104页
        3.3.2 供应链虚拟整合的隔绝缓冲机理第104-109页
        3.3.3 供应链虚拟整合的协调缓冲机理第109-116页
        3.3.4 供应链虚拟整合的创新缓冲机理第116-124页
    3.4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4. 概念模型和理论假设第125-147页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第125-128页
    4.2 研究假设第128-144页
        4.2.1 环境不确定性对供应链虚拟整合的影响第128-132页
        4.2.2 管理者认知对供应链虚拟整合的影响第132-133页
        4.2.3 供应链虚拟整合对企业柔性效能的影响第133-142页
        4.2.4 网络化程度(供应链虚拟整合程度)的调节作用第142-144页
    4.3 假设总结与概念模型第144-146页
    4.4 本章小结第146-147页
5.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第147-175页
    5.1 问卷设计第147-150页
        5.1.1 问卷设计的基本内容第147-148页
        5.1.2 问卷设计的原则和过程第148-150页
    5.2 变量的定义与指标测量第150-165页
        5.2.1 前因变量第151-156页
        5.2.2 中介变量第156-161页
        5.2.3 结果变量第161-162页
        5.2.4 调节变量第162-163页
        5.2.5 控制变量第163-165页
    5.3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第165-174页
        5.3.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165-166页
        5.3.2 数据分析方法第166-174页
    5.4 本章小结第174-175页
6. 实证检验与结果讨论第175-215页
    6.1 描述统计分析第176-179页
    6.2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第179-188页
        6.2.1 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第180-185页
        6.2.2 量表的信度检验第185-186页
        6.2.3 量表的效度检验第186-188页
    6.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第188-189页
    6.4 变量相关性分析第189-193页
    6.5 理论模型验证与分析第193-205页
        6.5.1 模型的拟合程度验证第193页
        6.5.2 理论模型的假设检验第193-205页
    6.6 实证分析结果汇总及模型验证结果第205-208页
    6.7 讨论与启示第208-214页
        6.7.1 主效应假设第208-212页
        6.7.2 中介效应假设第212-213页
        6.7.3 调节效应假设第213-214页
    6.8 本章小结第214-215页
7. 结论与展望第215-222页
    7.1 研究结论第215-218页
    7.2 研究的创新点第218-220页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第220-222页
参考文献第222-245页
附录第245-252页
致谢第252-254页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第254页

论文共2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杂偏好下多属性大群体决策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位置信息的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