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西方国家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我国国内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 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6-18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框架 | 第18-28页 |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及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二、货币政策目标 | 第19-20页 |
三、货币政策工具 | 第20-22页 |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 第20-21页 |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 第21-22页 |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 第22页 |
四、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 第22-28页 |
(一)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 第22-23页 |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 第23-24页 |
(三)货币政策传导途径 | 第24-28页 |
第三章 金融危机后我国的经济形势与政策实践 | 第28-42页 |
一、2008-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 | 第28-34页 |
(一)第一阶段我国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 | 第28-30页 |
(二)该时期内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 | 第30-34页 |
二、2011-2014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 | 第34-39页 |
(一)第二阶段我国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 | 第34-36页 |
(二)该时期内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 | 第36-39页 |
三、相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评价 | 第39-42页 |
第四章 相关模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 第42-56页 |
一、模型变量的选取与实证方法介绍 | 第42-43页 |
二、模型的设定与数据的选取 | 第43-45页 |
(一)模型的设定与原理 | 第43页 |
(二)数据的来源与选取 | 第43-44页 |
(三)变量的统计描述 | 第44-45页 |
三、相关变量单位根检验的理论分析及结果 | 第45-46页 |
四、相关变量残差协整关系检验的理论分析及结果 | 第46-48页 |
五、相关变量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理论分析及结果 | 第48-51页 |
六、相关变量脉冲响应函数的理论分析及结果 | 第51-56页 |
(一)关于GDP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51-53页 |
(二)关于CPI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53-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6-61页 |
一、实证结论分析 | 第56-58页 |
二、相关政策建议 | 第58-61页 |
(一)通过配套的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以提高对货币的控制力 | 第58页 |
(二)建立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 | 第58页 |
(三)稳定物价应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 第58-59页 |
(四)加快两率的市场化改革以提高政策效果 | 第59页 |
(五)提高多种政策间的配合效率 | 第59-60页 |
(六)通过国有企业与银行改革疏通传导渠道 | 第60页 |
(七)减少政策的时滞性影响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