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兰新高速铁路工程概况 | 第12-13页 |
1.2.2 高速铁路路基冻胀原因分析 | 第13-16页 |
1.2.3 路基冻害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兰新高速铁路高海拔地段路基冻害总体分布调查分析 | 第21-33页 |
2.1 高海拔地段路基冻害情况 | 第21-25页 |
2.2 路基冻害分布段环境条件调查 | 第25-32页 |
2.2.1 地理环境 | 第25-29页 |
2.2.2 气象条件 | 第29-30页 |
2.2.3 路基冻害地段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 | 第30-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兰新高速铁路高海拔地段路基各区段冻胀特征与规律研究 | 第33-84页 |
3.1 各区段路基冻害情况及所处工程地质条件 | 第33-68页 |
3.1.1 K1945+000~K1947+465段 | 第33-36页 |
3.1.2 K1950+170~K1950+185段及K1951+700~K1954+476段 | 第36-44页 |
3.1.3 K1955+200~K1956+826段 | 第44-48页 |
3.1.4 K1958+898~K1960+318段 | 第48-55页 |
3.1.5 K1961+049~K1961+480段 | 第55-58页 |
3.1.6 K1962+030~K1962+424段与K1962+472~K1963+238段 | 第58-64页 |
3.1.7 K1963+511~K1963+741段与K1963+916~K1964+635段 | 第64-68页 |
3.2 路基填料颗粒分析 | 第68-74页 |
3.3 路基土体含水率分析 | 第74-79页 |
3.4 路基所处温度环境分析 | 第79-81页 |
3.5 涵洞处冻胀量变化规律 | 第81-8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4 兰新高速铁路路基填料冻胀特性试验研究 | 第84-93页 |
4.1 试验内容 | 第84-87页 |
4.1.1 兰新高速铁路路基填料基本物理性质 | 第84-85页 |
4.1.2 冻胀试验仪器设备及试验步骤 | 第85页 |
4.1.3 冻胀试验方案 | 第85-86页 |
4.1.4 冻胀机理 | 第86-87页 |
4.1.5 冻胀率计算 | 第87页 |
4.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7-91页 |
4.2.1 封闭系统下粗颗粒填料冻胀试验结果 | 第87-89页 |
4.2.2 开放系统下粗颗粒填料冻胀试验结果 | 第89-9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5 浩门至大梁区间路基某典型断面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 | 第93-108页 |
5.1 路基温度场有限元计算 | 第93-95页 |
5.1.1 温度场控制方程 | 第93-94页 |
5.1.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94-95页 |
5.2 路基计算模型建立 | 第95-98页 |
5.2.1 基本假定 | 第95页 |
5.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95-96页 |
5.2.3 材料参数的选择 | 第96-97页 |
5.2.4 边界条件的选取 | 第97-98页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98-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6 兰新高速铁路路基冻害防治工程措施选择及治理效果研究 | 第108-126页 |
6.1 寒区高速铁路路基冻害防治措施研究 | 第108-117页 |
6.1.1 前言 | 第108-109页 |
6.1.2 防止地表水下渗处理措施 | 第109-111页 |
6.1.3 渗水盲沟治理路基冻害措施 | 第111-114页 |
6.1.4 防冻胀护道措施 | 第114-115页 |
6.1.5 电缆槽防排水措施 | 第115-117页 |
6.2 路基冻害防治措施及治理效果 | 第117-12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7.1 结论 | 第126-127页 |
7.2 展望 | 第127-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