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题跋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7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一) 关于“神韵”的探讨 | 第8-9页 |
(二) 关于王士禛的诗词成就的探讨 | 第9-10页 |
(三) 关于王士禛个性和社会关系的探讨 | 第10页 |
(四) 关于王士禛藏书、著书的探讨 | 第10-11页 |
(五) 关于王士禛生平研究 | 第11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王士禛题跋创作概况 | 第12-43页 |
第一节 王士禛生平 | 第12-13页 |
第二节 题跋类文体概况 | 第13-16页 |
一、题跋文概况 | 第13页 |
二、历代题跋流变 | 第13-16页 |
第三节 王士禛题跋收录概况 | 第16-18页 |
第四节 王士禛题跋内容分类 | 第18-43页 |
一、介绍性题跋 | 第19-28页 |
二、考辨性题跋 | 第28-36页 |
三、评论性题跋 | 第36-43页 |
第二章 王士禛题跋价值 | 第43-73页 |
第一节 王士禛题跋的文学价值 | 第43-50页 |
一、文学史价值 | 第43-47页 |
二、文学批评价值 | 第47-50页 |
第二节 王士禛题跋的文体价值 | 第50-57页 |
一、个人风格特点 | 第50-52页 |
二、从外在形式看文体之变 | 第52-57页 |
第三节 王士禛题跋的文献学价值 | 第57-62页 |
一、版本学价值 | 第57-60页 |
二、校勘学价值 | 第60-61页 |
三、目录学价值 | 第61-62页 |
第四节 王士禛题跋的文化价值 | 第62-67页 |
一、“伫兴而就”的自然之美 | 第63-65页 |
二、“妙在象外”的禅性之美 | 第65-67页 |
第五节 王士禛题跋的藏书史料价值 | 第67-73页 |
一、记载王氏藏书来源 | 第68-69页 |
二、保存藏书家事迹 | 第69-70页 |
三、独有的藏书特色 | 第70-71页 |
四、治学实用的藏书思想 | 第71-73页 |
第三章 从跋文看王士禛为官中的学术思想 | 第73-84页 |
第一节 社交网络中的学术思想 | 第73-79页 |
一、王士禛的“朋友圈”与学术交流 | 第73-78页 |
二、明末清初官员学术思想趋势 | 第78-79页 |
第二节 从史官视角看王士禛的学术思想 | 第79-84页 |
一、以治学致用为核心的档案史料意识 | 第80-81页 |
二、以尊史重史为首位的科学方法论 | 第81-84页 |
附录 《渔洋读书记》校对 | 第84-91页 |
结语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读研期间发表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