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1-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盐铁论》成书背景 | 第13-19页 |
第一节 “盐铁会议”的召开 | 第13-17页 |
1、举贤良文学的传统 | 第13-14页 |
2、“盐铁会议”背后的政治斗争 | 第14-17页 |
第二节 宣帝朝文化政策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盐铁论》文体及结构 | 第19-31页 |
第一节 《盐铁论》文体特点 | 第19-23页 |
第二节 《盐铁论》与先秦诸子论说文的对比 | 第23-27页 |
1、《盐铁论》对先秦诸子“立论”的继承 | 第23-25页 |
2、《盐铁论》“问答结构”所体现的“论难”特色 | 第25-27页 |
第三节 《盐铁论》中蕴含的“连珠体”因素 | 第27-31页 |
第三章 《盐铁论》体现的文学观念 | 第31-44页 |
第一节 《盐铁论》体现的“宗经征圣”的文学观念 | 第31-37页 |
1、“宗经征圣”的概念 | 第32页 |
2、《盐铁论》中“征圣”、“宗经”的具体表现 | 第32-37页 |
第二节 “宗经征圣”模式的引书与文风转变的关系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引用经书与所引典故的离合 | 第38-44页 |
1、贤良、文学引用经书与引用典故相符 | 第38-39页 |
2、公卿大夫引用经书与对儒家态度的矛盾 | 第39-44页 |
第四章 《盐铁论》的论辩艺术 | 第44-50页 |
第一节 “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的论辩模式 | 第44-48页 |
1、“两刃相割”——观点的绝对对立 | 第44-46页 |
2、“是非乃见”——论辩的倾向性 | 第46-48页 |
第二节 “文学”发言“顾左右而言他”的论辩技巧 | 第48-50页 |
第五章 余论 | 第50-54页 |
第一节 桓宽成书意图与“大一统”思想的关系 | 第50-52页 |
1、政治大一统下事功精神的体现 | 第50-51页 |
2、“成一家之法”所体现的思想大一统 | 第51-52页 |
第二节 成书形式体现的“大一统”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