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论场》互动传播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4页 |
1.研究目的 | 第10-12页 |
2.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互动传播理论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2.《中国舆论场》节目文献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五)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一章 互动传播概述 | 第21-30页 |
(一)互动传播的多层意义 | 第21-27页 |
1.数字电视技术意义上的互动 | 第21-24页 |
2.社会学意义上的互动 | 第24-25页 |
3.传播学意义上的互动 | 第25-27页 |
(二)互动传播的发展历程 | 第27-30页 |
1.平面媒体时期的互动传播 | 第27-28页 |
2.广播电视时期的互动传播 | 第28页 |
3.网络媒体时期的互动传播 | 第28-29页 |
4.全网融合时期的互动传播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中国舆论场》互动传播现状 | 第30-40页 |
(一)议程互动:议题定制化 | 第31-35页 |
1.选题民定 | 第31-32页 |
2.新闻内容定制服务 | 第32-33页 |
3.用户视角:贴近用户思维 | 第33-34页 |
4.数据可视化:议程的科学设置 | 第34-35页 |
(二)媒介互动:互动多屏化 | 第35-38页 |
1.多屏互动环节一:“在线观众席” | 第36-37页 |
2.多屏互动环节二:走进大学 | 第37-38页 |
(三)情境互动:跨时空、零时差、零距离 | 第38-40页 |
1.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从被动灌输到情感渗透 | 第38-39页 |
2.多情境的互动:满足观众角色扮演兴趣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中国舆论场》互动传播过程分析 | 第40-52页 |
(一)《中国舆论场》互动传播过程的主客环节 | 第40-45页 |
1.互动传播过程中的主场环节 | 第40-43页 |
2.互动传播的客场环节 | 第43-45页 |
(二)《中国舆论场》互动传播过程的内容分析 | 第45-50页 |
1.议程的互动:新闻议题呈现方式科学化 | 第45-48页 |
2.符号的互动:“热词大搜索”与“起航新时代” | 第48-49页 |
3.即时的互动:“你评我也评” | 第49-50页 |
(三)《中国舆论场》互动传播过程勘定 | 第50-52页 |
1.《〈中国舆论场〉互动过程模式图》 | 第50-51页 |
2.《〈中国舆论场〉互动过程模式图》的图谱说明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中国舆论场》互动传播类型分析 | 第52-56页 |
(一)虚拟情境式互动:营造现场氛围 | 第52-53页 |
(二)公关式互动:树立媒体界权威形象 | 第53-54页 |
(三)咨询式互动:传播知识,引导舆论 | 第54页 |
(四)游戏式互动:增强观众媒介依存度 | 第54-56页 |
第五章 《中国舆论场》互动传播效果的量化分析 | 第56-62页 |
(一)样本选择概述 | 第56-57页 |
1.研究样本1:《中国舆论场》年度收视率 | 第56页 |
2.研究样本2:《中国舆论场》年度议题分布情况 | 第56页 |
3.研究样本3:“中国舆论场指数” | 第56-57页 |
(二)定量分析:互动强度与收视效果的关系 | 第57-59页 |
1.提出问题:互动传播给节目带来的效果 | 第57页 |
2.研究假设:互动强度与节目收视存在正相关关系 | 第57-58页 |
3.验证过程:互动人数与收视率的相关系数分析 | 第58-59页 |
(三)《中国舆论场》节目议题的数据分析 | 第59-62页 |
1.节目议题的统计与分析 | 第59-60页 |
2.议题选择与互动强度的关系 | 第60-61页 |
3.基于数据的研究结果 | 第61-62页 |
第六章 《中国舆论场》互动传播的问题与思考 | 第62-69页 |
(一)《中国舆论场》互动传播的问题 | 第62-65页 |
1.议程互动的议题单一化倾向 | 第62-64页 |
2.一次性互动问答模式下的互动深度缺失 | 第64页 |
3.互动参与流程相对繁琐 | 第64-65页 |
4.互动情境失真 | 第65页 |
(二)针对《中国舆论场》互动传播问题的思考 | 第65-69页 |
1.设置多元议题,关注舆情热点 | 第65-66页 |
2.延长话题讨论时间,研究深度讨论机制 | 第66页 |
3.借鉴“微信+微站”的互动方式 | 第66-67页 |
4.强化虚拟互动情境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注释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