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再生制动与ABS协同控制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电动汽车发展背景 | 第12-13页 |
1.2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概述 | 第13-14页 |
1.3 机电复合制动系统概述 | 第14-22页 |
1.3.1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技术简介 | 第14-15页 |
1.3.2 机电复合制动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 第15-17页 |
1.3.3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技术发展现状 | 第17-21页 |
1.3.4 机电复合制动系统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机电复合制动系统制动力分配策略研究 | 第24-34页 |
2.1 并行制动策略 | 第24页 |
2.2 协调式制动策略 | 第24-27页 |
2.2.1 理想前后轴制动力分配曲线 | 第24-26页 |
2.2.2 ECE制动法规 | 第26页 |
2.2.3 最大能量回收策略 | 第26-27页 |
2.2.4 理想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27页 |
2.3 复合制动系统综合制动力分配策略 | 第27-30页 |
2.4 模式切换中的复合制动力耦合问题 | 第30-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机电复合制动系统防抱死控制研究 | 第34-52页 |
3.1 制动防抱死系统(ABS)概述 | 第34-35页 |
3.2 传统ABS控制典型算法分析 | 第35-37页 |
3.2.1 逻辑门限值控制 | 第35-36页 |
3.2.2 滑膜变结构控制(SMC) | 第36页 |
3.2.3 PID控制 | 第36-37页 |
3.3 再生制动与ABS协同工作典型控制策略 | 第37-38页 |
3.3.1 再生制动撤出 | 第37-38页 |
3.3.2 再生制动单独调节ABS | 第38页 |
3.3.3 再生制动与摩擦制动共同调节ABS | 第38页 |
3.4 复合制动系统ABS制动力控制策略设计 | 第38-41页 |
3.4.1 最佳滑移率选定 | 第38-39页 |
3.4.2 参考车速估计 | 第39页 |
3.4.3 复合制动力调节方案 | 第39-41页 |
3.5 模糊控制理论基础 | 第41-46页 |
3.5.1 模糊集合与隶属函数 | 第42-43页 |
3.5.2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第43-45页 |
3.5.3 模糊化 | 第45页 |
3.5.4 模糊规则设计 | 第45页 |
3.5.5 解模糊 | 第45-46页 |
3.6 基于滑移率控制的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第46-49页 |
3.6.1 模糊自适应整定PID控制原理 | 第46-47页 |
3.6.2 输入变量模糊化 | 第47-48页 |
3.6.3 制定模糊规则库 | 第48-49页 |
3.6.4 隶属函数设计 | 第4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2页 |
第4章 机电复合制动系统仿真平台 | 第52-60页 |
4.1 仿真平台的比较与选取 | 第52页 |
4.2 复合制动系统的建模 | 第52-58页 |
4.2.1 电机模型 | 第52-54页 |
4.2.2 动力电池模型 | 第54页 |
4.2.3 iBooster模型 | 第54-55页 |
4.2.4 车辆动力学模型 | 第55-56页 |
4.2.5 制动控制器模型 | 第56-58页 |
4.3 复合制动系统仿真平台搭建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机电复合制动控制策略仿真与分析 | 第60-72页 |
5.1 常规制动工况 | 第60-67页 |
5.1.1 固定制动强度工况 | 第60-65页 |
5.1.2 城市循环工况 | 第65-67页 |
5.2 ABS制动工况 | 第67-70页 |
5.2.1 高附着路面 | 第67-68页 |
5.2.2 低附着路面 | 第68-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第72-7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2-73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