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1 数学概念自身的需求 | 第9页 |
| 1.1.2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9页 |
| 1.1.3 数学课堂教学的需求 | 第9-10页 |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1.3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3页 |
| 1.3.1 国内外关于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 | 第11-12页 |
| 1.3.2 国内外对教学中导入问题的研究 | 第12-13页 |
|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1.4.3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第2章 数学概念教学和课堂导入的理论认识 | 第15-21页 |
| 2.1 概念教学的研究 | 第15-18页 |
| 2.1.1 数学概念的研究 | 第15-16页 |
| 2.1.2 概念的获得方式 | 第16-18页 |
| 2.2 课堂导入的研究 | 第18-21页 |
| 2.2.1 课堂导入的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 2.2.1.1 情境认知理论 | 第18页 |
| 2.2.1.2 认知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 2.2.1.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9页 |
| 2.2.1.4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9页 |
| 2.2.2 课堂导入与概念导入、情景导入的区别与联系 | 第19-21页 |
| 第3章 课堂导入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调查研究 | 第21-28页 |
| 3.1 调查目的 | 第21页 |
| 3.2 调查对象 | 第21页 |
| 3.3 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21-22页 |
|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 3.4.1 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课堂导入的主观能动性 | 第22页 |
| 3.4.2 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实施课堂导入的教学目的 | 第22-23页 |
| 3.4.3 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实施课堂导入的能力 | 第23页 |
| 3.4.4 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实施课堂导入的手段 | 第23-24页 |
| 3.4.5 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实施课堂导入的困惑 | 第24-25页 |
| 3.5 调查结果归因 | 第25-26页 |
| 3.5.1 教师因素 | 第25页 |
| 3.5.2 学校、社会因素 | 第25-26页 |
| 3.6 调查归因对课堂导入的启示 | 第26-28页 |
| 3.6.1 提升认识 | 第26页 |
| 3.6.2 提高能力 | 第26页 |
| 3.6.3 改善环境 | 第26-27页 |
| 3.6.4 改进教材 | 第27-28页 |
| 第4章 课堂导入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 第28-49页 |
| 4.1 概念形成案例 | 第28-32页 |
| 4.2 概念同化案例 | 第32-44页 |
| 4.2.1 上位学习案例 | 第32-36页 |
| 4.2.2 下位学习案例 | 第36-40页 |
| 4.2.3 并列学习案例 | 第40-44页 |
| 4.3 案例结论与分析 | 第44-49页 |
| 4.3.1 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导入时的注意点 | 第44-45页 |
| 4.3.2 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对应的导入方法 | 第45-47页 |
| 4.3.3 课堂导入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原则 | 第47-49页 |
| 第5章 课堂导入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 第49-59页 |
| 5.1 实践目的 | 第49页 |
| 5.2 实践对象 | 第49页 |
| 5.3 实践过程 | 第49-54页 |
| 5.4 实践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 5.4.1 课堂检测数据分析 | 第54-55页 |
| 5.4.2 问卷调查分析 | 第55-57页 |
| 5.5 实践小结 | 第57-5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9-61页 |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 6.2 对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 第60-61页 |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 附录A | 第62-64页 |
| 附录B | 第64-65页 |
| 附录C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