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所得特别没收程序研究
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 | 第12-1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第一章 违法所得特别没收程序概述 | 第16-19页 |
第一节 违法所得特别没收程序的含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违法所得特别没收程序性质之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违法所得特别没收程序之违法所得界定 | 第19-32页 |
第一节 违禁物的没收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供犯罪所用本人财物的没收 | 第20-23页 |
一、“供犯罪所用”认定之规范化比较 | 第20-21页 |
二、“本人”财物的范围 | 第21-23页 |
第三节 违法所得的没收 | 第23-29页 |
一、违法所得与行为之关系 | 第23-24页 |
二、违法所得的物质性 | 第24-25页 |
三、违法所得不以行为人所有为限 | 第25-26页 |
四、违法所得没收采“总额原则”还是“净额原则” | 第26-27页 |
五、违法所得没收不能之替代 | 第27-29页 |
第四节 特殊没收对象 | 第29-32页 |
一、电子信息 | 第29-30页 |
二、易变价物 | 第30页 |
三、混合物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违法所得特别没收程序运行 | 第32-60页 |
第一节 适用条件 | 第32-36页 |
一、从法律解释角度把握不能到案的条件 | 第32-35页 |
二、死亡的认定标准与双规死亡的特殊化处理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启动与受理 | 第36-40页 |
一、检察机关是唯一合法启动主体 | 第36-37页 |
二、数额门槛不宜量化 | 第37页 |
三、管辖方式存在突破空间 | 第37-38页 |
四、公告应当全面、具体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利害关系人参与诉讼 | 第40-44页 |
一、利害关系人身份的界定 | 第41页 |
二、利害关系人参与诉讼的时限 | 第41-42页 |
三、利害关系人的主要诉讼权利 | 第42-44页 |
第四节 没收证明 | 第44-52页 |
一、证明对象包括犯罪事实与实质关联性 | 第44-47页 |
二、举证责任分配合理化 | 第47-50页 |
三、以程序定性为基础的证明标准 | 第50-52页 |
第五节 没收审理 | 第52-56页 |
一、追加利害关系人 | 第53页 |
二、其他民事裁判文书确权的涉案财物的处理 | 第53页 |
三、中止审理与终止审理 | 第53-54页 |
四、涉案财物处理的三类结果 | 第54-56页 |
第六节 没收救济 | 第56-60页 |
一、利害关系人上诉权 | 第56-57页 |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案后异议权 | 第57-58页 |
三、检察机关监督权 | 第58-60页 |
第四章 违法所得特别没收程序中的国际司法合作 | 第60-67页 |
第一节 我国境外追赃国际合作概况 | 第60-63页 |
一、特别没收程序适用前的域外追赃方式 | 第60-61页 |
二、境外追赃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1-62页 |
三、特别没收程序对域外追赃的改变 | 第62-63页 |
第二节 域外执行的资产分享策略 | 第63-67页 |
一、资产分享的含义 | 第63-64页 |
二、资产分享制度的实施情况 | 第64-65页 |
三、我国构建资产分享制度的设想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